“如果不知道怎么分,那么‘一只豬’的分類法,可以幫大家更好理解……”6月10日,在蜀山區頤和花園小區,一群志愿者開展了一場趣味垃圾分類宣講。
這是一支由大學生組成的垃圾分類志愿者團隊,志愿者幽默風趣的講解、歡樂活躍的互動,讓居民在寓教于樂中了解垃圾分類知識。
從2018年起,安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青年志愿者與蜀山區城管局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結對”,成為合肥垃圾分類宣傳隊伍中的青春力量。

穿上紅馬甲 大學生變垃圾分類志愿者

6月10日下午,在蜀山區頤和花園小區出現了6名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他們是來自安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學生。

今年大二的羅培榕是這場活動的組織者,作為該院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長,羅培榕稱他們宣傳垃圾分類是屬于“專業對口”。僅去年以來,該志愿團隊已在琥珀街道、五里墩街道等多個小區開展過20多次的志愿服務。

 


 

發傳單、趣味問答、科普講解、桶邊值守……每場宣傳活動下來,羅培榕和同學們都會說得口干舌燥,遇到一些不太積極的居民,他們就嘴甜地喊著“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大家也會笑著接過宣傳單。

“難,改變大家的習慣并不是那么容易。”談起做志愿者的感受,羅培榕有些感慨:有一些居民會爭論垃圾分類如何麻煩,撤桶后如何不方便。還有一些居民并不關心垃圾分類,只想拿走獎品……

在這些青年志愿者看來,“難”主要原因之一是居民對垃圾分類不太懂。所以在給居民做宣講前,他們會先內部集訓,做足“功課”,用幽默風趣、通俗易懂的方式開展宣傳。

“豬能吃的是廚余垃圾、豬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豬吃了會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賣出去換豬的是可回收物。”在活動現場,安農大志愿者許鋇垚用“一只豬”舉例,向居民解讀垃圾如何分,引來大人小孩一陣歡笑。
 

部長“換了又換” 志愿服務“從未斷檔”

 

這群大學生的專業是資源與環境,課堂學的是保護環境的理論,參與志愿活動是保護環境的實踐,他們懂得垃圾分類的背后意義。

在現場,他們一起組織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趣味游戲,一邊介紹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廚余垃圾可以變肥料,可回收物能再利用,其他垃圾可以焚燒發電,但如果將有害垃圾混里面一起燒,反而會對環境產生破壞。

“垃圾分類和撤桶并點會讓大家感到不方便,但與保護環境相比,這樣的‘不方便’‘不習慣’是社會文明的一種體現。”
 

當一件事有了意義,那么堅持就有了動力。

五年來,盡管團隊負責人換了一任又一任,但志愿活動卻沒有“斷檔”,尤其在今年以來,這一志愿活動成為每周的常態化。

“每次都能感受到居民的變化,每個居民的一點點改變,累積起來就是垃圾分類的一次大進步。”羅培榕說,他們會繼續堅持做下去,倡導居民從自身做起,養成分類習慣。

“大學生有著天然的親和力,他們宣傳垃圾分類時,居民更容易接受。”蜀山區城管局垃圾分類處理監管中心主任吳松介紹,目前,蜀山區與安農大、安大、合工大和新華學院等多所高校的志愿者組織“結對”,積極發揮大學生志愿者的青春力量,助力合肥垃圾分類工作開展。

 

 

責任編輯: 馮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