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根據(jù)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小學一年級將開始增設科學課。據(jù)悉,以前,小學三至六年級才開始設置科學課。記者今天從合肥市教育局了解到,合肥市各所小學將統(tǒng)一執(zhí)行這一規(guī)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增設科學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
 
  一二年級每周不少于一課時
 
  教育部表示,小學科學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2017年秋季開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
 
  根據(jù)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原則上按照小學一、二年級每周不少于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shù)保持不變。
 
  教育部要求,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chuàng)設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科學教材有9種版本可供選擇
 
  教育部要求,各地結合實際合理配置小學科學教師,逐步建立專兼職結合的教研人員隊伍。要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儀器設施設備和耗材等需要。
 
  記者從合肥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合肥市各小學早已開始儲備科學課程的相關教師,城區(qū)現(xiàn)已擁有120多名科學課程專職教師,這些專職教師大都是生物、化學等專業(yè)的師范類高校畢業(yè)生,均通過人事部門正式的“逢進必考”程序才走上教師崗位的。而長豐等四縣的小學則一般由數(shù)學等學科的教師兼職。
 
  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各編寫出版單位根據(jù)新的課程標準對現(xiàn)行小學科學教材進行了修訂,并增編一、二年級教材;審定通過的增編教材從2017年小學一年級開始使用,三至六年級使用現(xiàn)行教材。據(jù)了解,審定通過的增編教材包括教育科學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多個版本,各地可自由選擇。
 
  強調跨領域注重探究活動
 
  根據(jù)新修訂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小學科學課程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位,能夠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對自然的好奇心,培養(yǎng)提問的習慣,以及批判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環(huán)境保護意識、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活動將是小學科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方式。”強調學生從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提高科學能力,學習與同伴的交流與合作。
 
  記者了解到,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小學科學課程將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綜合呈現(xiàn)科學知識,強調四個領域間的滲透和聯(lián)系,注重整體性。強調科學課程與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的相互滲透。
 
  不同年級段學習目標不同
 
  科學課程到底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程?記者問了周圍很多成年人,發(fā)現(xiàn)大都講不清楚。其實,這就是我們小學時上的自然課。2001年,依據(jù)國務院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當時,我國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將沿用了半個世紀的小學“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起始年級也從一年級變?yōu)槿昙墶?/div>
 
  據(jù)教材編輯審定方面的專家介紹,此次啟用的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周期比較長,具體劃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不同年級段目標不同。從物質科學領域來看,小學1-2年級的目標是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特征,辨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知道常見的力。小學3-4年級的目標是測量、描述物體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體的運動,認識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成能量。而5-6年級的目標則是初步了解常見的物質變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間的轉換。
 
  低年級教材“淺顯易讀”
 
  將原先是小學三年級的科學課程下放到一年級,一年級小學生在接受能力上會不會遇到困難?
 
  記者了解到,家長們的這種顧慮完全可以打消。記者翻閱了一下新的科學教材,發(fā)現(xiàn)一年級的科學這門課程主要是以彩色圖片為主,大都是觀察識別植物、自然現(xiàn)象等內容,淺顯易學。6周歲兒童完全可以通過“讀圖”來學習新知識,符合這個年齡段兒童的身心成長特點。
 
  一二年級學生科學課不會像高年級一樣強化探究模式,構建概念等,更多地是讓孩子們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動中去觀察、描述,從而感知科學,構建科學概念。比如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涉及“了解地球形成晝夜交替等有規(guī)律的自然現(xiàn)象”,一二年級時,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描述太陽每天在天空中東升西落的位置變化;描述怎樣利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三四年級的學習目標則是描述一天中太陽光在照射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五六年級學習目標則是要知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形成了晝夜交替與天體東升西落的現(xiàn)象,知道地球自轉軸及自轉的周期和方向等。
 
  據(jù)合肥市教育局的戴厚文教研員透露,合肥市一直選擇的是科學技術出版社的科學教材,而各縣選擇的是“蘇教本”教材,從一年級科學教材的內容含量上來說,比較淺顯,主要是讓孩子們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動中去觀察、描述,注重情景引入和貼近生活,用大量的真實圖片和活潑的卡通漫畫,配以必要的文字,使低年級學生易懂愛讀。
 
  科學課程的“教室”與眾不同首先挑戰(zhàn)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
 
  科學課的“教室”也與眾不同,不僅僅局限在校園里。家庭、社區(qū)、公園、田野、科技館、博物館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古代遺址等,都將成為科學的“課堂”。合肥市和平小學的蔣蓉蓉老師說:“上科學課不會局限在教室里,上下課鈴聲也不會是教學的起點和終點。上課目的是讓孩子養(yǎng)成科學思維的習慣。這門課不會留文字性的家庭作業(yè),所以不會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據(jù)了解,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很多西方發(fā)達國家很多年前就在幼兒教育中開設了科學類課程。現(xiàn)在提早開設這門課程有哪些益處和挑戰(zhàn)呢?合肥市一些基層教師認為,科學課程大都在社會實踐中選材,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其包含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將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科學素養(yǎng)。但是,一些資深教師認為,“科學精神,首先要從老師開始養(yǎng)成。上科學課也決不能‘照本宣科’,老師既要把握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上的縱向橫向脈絡,也要關注與其他學科的橫向關聯(lián)。”所以,這個暑假很多基層教師都在學習充電,他們正在加強本學科的學習培訓,努力把握這門課程的教育核心內容和精髓,以便更好地教授給學生。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