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記者從合肥市規劃局獲悉,在即將出爐的《合肥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中,合肥將在城市四個方向預留建設6個萬畝以上森林綠地或濕地公園。每個行政轄區內,都規劃建設1-2個大型水面,做到調蓄、生態和景觀并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合肥城內外都將預留“海綿”
 
  根據即將出爐的《合肥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合肥將結合“城市雙修”(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新型城市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在總體規劃布局,將在合肥市城市戰略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各類規劃中,積極構建城市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對合肥市市政排水、河道、公園綠地、濕地、水利工程、建筑小區等進行全面梳理,保障城市海綿本底安全。同時結合城市發展,在保證原有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證水土平衡。
 
  合肥還將因地制宜規劃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指標,在城市四個方向預留建設6個萬畝以上森林綠地或濕地公園。每個行政轄區內,都規劃建設1-2個大型水面,做到調蓄、生態和景觀并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
 
  根據規劃,合肥將在全市片區規劃及控規編制中,注重對片區、地塊內現有水系、溝塘進行合理保留,結合公共空間、綠地景觀合理布局,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予以深入踐行。如高新區壩下河景觀綠廊,蜀山產業園預留引山連水的大綠廊等。
 
  在城市公園建設中,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片區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從單一的排水系統走向綜合性的排水系統,如高新區、林園局牽頭實施的蜀峰灣北湖、南湖,結合環巢湖項目、黑臭水體治理,海綿城市理念整合設計、實施,成為建設部、環保部黑臭水體、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正積極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示范獎。

  正先行試點建設第一批示范區
 
  專項規劃管控方面,合肥市規劃局會同市城鄉建委等單位,開展了《合肥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規劃結合合肥市近期建設規劃、2017-2019年大建設計劃、黑臭水體整治方案、排水防澇三年行動計劃及相關專項規劃,梳理形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庫。
 
  在項目建設管理方面,合肥正先行先試,一批試點項目陸續建設。目前,新站區少荃湖片區,高新區大蜀山片區,經開區、肥西縣產城融合示范區,已被確定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第一批示范區,積極開展試點建設。
 
  老城區逍遙津、杏花公園兩大調蓄池已具備使用條件。3000畝南艷湖生態公園改造工程,主要建設5萬立方米的雨水收集前置庫,目前已完成土方工程和湖底清淤。

  名詞解釋

  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讓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