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限購“風”起,買房好時機
 
  合肥樓市調控政策效果顯著,昨日,記者從省清源房地產研究院拿到最新全省樓市“成績單”顯示,上周,全省商品房累計備案套數5223套,環比減少322套,其中,商品住宅備案4367套,環比減少421套。在各地市樓市銷售中,淮南和合肥樓市的銷量已經連續跌了三周。
 
  這是不是代表入市買房的人越來越少了?并不是這樣。上周日,記者走訪合肥市場發現,在蜀山區、在肥西縣,一些樓盤買房依然要靠“搶”。116套房源,30分鐘就搖號銷售結束,500人蜂擁而至,而只有少部分人滿意而歸,這是周末發生在蜀山區某樓盤的一幕。而在肥西縣,均價超過1萬的144套房源也是在周末銷售殆盡,而這個樓盤一年前的價格不過是六千多。
 
  今年準備購買120平方米改善型住房的劉先生慨嘆,現在好地段、性價比高的房子太少了,轉眼就銷售一空……他原先準備在濱湖新區買新房,不是房子面積不夠大,就是房價太高了,看中的房源又很難搖到號。合肥限購政策是否會升級?是該抓緊時間買房呢,還是等房價回落再出手?想買大房子,價格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這是劉先生最近最煩心的事情。
 
  房價:合肥房價十年未降
 
  房價會降?長遠來看,房屋回歸屬性是大勢所趨,作為房產大鱷的萬科地產在2016年的年報中就率先表態,對12個城市的13個項目做好了跌價準備,其中包括了蕪湖的萬科城。在他們看來,國家的樓市調控政策是有效果的,短期來看,市場環境依然復雜。
 
  但對于購房者而言,合肥或者安徽的住宅價格已經降價了么?根據中國房價行情平臺的數據顯示,2017年2月,合肥新房均價為14521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房價上漲62%。在九個區域中,僅政務新區房價超過2萬元/平方米,最新均價為20464元/平方米。那些有購房意向、并且相信每一次調控都會有效果的購房者,終有一天會感到沮喪,因為錯過了買房時機,錯過了房屋增值的機會,有業內人士對記者這樣說。
 
  盤點合肥房價這十年以來的走勢,就會發現合肥房價并未降過。并且,2016年是當之無愧漲幅最快的一年。胡潤排行榜發布的“2017年全球房價指數”也顯示,合肥擊敗全世界227個國家和地區,完勝10295個城市,成為樓市價格漲幅第一位的城市,全年房價漲幅高達48.4%。
 
  專家:在承受能力范圍內可以買房
 
  “這一輪樓市調控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打壓房價,而是為了維護樓市穩定。”同策咨詢合肥分公司咨詢經理吳明松認為。“對于首次置業的青年人而言,如果你已經不能忍受在這個城市無落腳之處以及不低的房租,并且堅定要在這里發展下去,在能力范圍之內就應該盡早買房,不要在2019年再來惋惜沒趕上2017年的房價。”濱湖新區某項目營銷總監坦言。
 
  作為中國人兩大主要投資手段——股票與樓市,還是買房更能捍衛自己的財富,合肥學院房地產研究所副所長凌斌認為。他建議,錢即使放在手上也不要放在股市里,合肥是安徽中心城市,每年有20萬人進駐,在合肥買房還是比較能放心的。新站區、瑤海區將會是剛需的理想安家之所,濱湖新區成長性最好、政務新區成熟度最高、高新區穩定性最高,這些都是適合改善型住房的區域,他表示,這輪限購短期不會結束,房價不會漲,但剛需的購房者也不要坐等房價下降。
 
  吳明松建議購房者應在自身的支付能力范圍之內果斷出手,買房不能有投機心理,但要有投資心理。投資可以選擇價格相對平穩的區域,蜀山區、經開區、廬陽區等老城區的住宅都不錯,因為周邊配套齊全,發展已經比較成熟,而從價格而言,三縣的住宅更適合自己居住,即使目前縣區城市配套建設不行,但三到五年后縣區發展依舊可觀。
 
  回應:努力保持樓市穩健發展
 
  “覺得合肥部分區域房價高了,建議合肥市加大調控力度,適時出臺限購,穩定樓市,惠民利民。”近來,不少網友針對合肥樓市的現狀紛紛在12345政府直通車上留言。而來自權威部門的回復聲音是,自去年10月份合肥樓市調控政策出臺以來,投資、投機性購房行為和房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市場趨于穩定;部分二手房出現價格波動和區域性價格差別是正常的市場現象。合肥市房產局下一步將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加強輿論引導,努力保持合肥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來自某專業機構的最新調查顯示,自從2016年合肥出現歷史上最嚴限購令之后,目前,合肥樓市兩極分化的現象已經顯現,西南片區某些樓盤仍然“一房難求”,而城東片區一些樓盤雖然精裝房改毛坯,賣房優惠等變著法子降價,但成交量依然不理想。投資客的撤離已經導致市場需求大幅縮水,發展不成熟區域的項目已面臨滯銷的尷尬境地,部分樓盤開始優惠、降價求跑量,現在對于剛需購房群體來說,是購房的最好時機,該研究機構認為,合肥4月份也有超萬套新房入市,肥西縣入市的房源最多,初步估計有2043套房源,而政務區將入市的房源最少,不到50套,蜀山區、高新區、包河區以及濱湖新區的入市新房源都將超過千套,需要買房的購房者可以適時關注。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