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從全國各地趕回的徽商商會會長、深耕產業的徽商企業家、扎根安徽的徽商領軍者齊聚合肥,參加徽商引領高端制造業發展對接會——這不是一場普通的行業盛會,而是自2018年世界制造業大會創辦以來,第7次以徽商為主角的高端制造對接平臺。
 


  熟悉的鄉音與專業的制造話題交織,印證著這場盛會的獨特定位:這不僅是徽商回歸家鄉、共話制造的“家族聚會”,更是徽商引領中國高端制造業突圍的“主場發聲”。

  對接會的每一個環節都圍繞“徽商”展開:徽商企業家站上講臺分享AI賦能制造的實踐,首次發布徽商回歸年度報告,徽商“鳳還巢”投資項目現場簽約落地……從主旨演講后的“徽商分享”到特別推介后的“徽商項目”,從金融機構為徽商量身定制的服務方案到全球徽商組織助力產業協同的倡議,這場大會徹底打破“行業會議”的模式,成為徽商展示實力、鏈接資源、反哺家鄉的“專屬舞臺”。

  定制化服務打通“創新堵點”

  “家族聚會”的核心議題之一,便是“回家投資”。
 

  本次對接會發布的《徽商回歸年度報告(2025)》,首次全景呈現徽商“鳳還巢”的成績單:2024年,安徽億元以上在建徽商回歸項目達777個,實際到位資金1313.4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制造業項目實際到位資金1150.3億元,占全部到位資金的87.6%,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綠色食品成為熱門賽道——一組組數據,印證著徽商“戀鄉不守土,離鄉不忘本”的情懷,也讓“家族聚會”有了實實在在的成果落地。

  家鄉的“誠意”,也為徽商回歸注入了“親”和力。在對接會的特別推介環節,有5位市縣領導圍繞特色產業集群、區位交通優勢、最佳營商環境和“雙招雙引”政策等作了精彩推介。

  此外,國元證券在安徽推出了“科學家陪伴計劃”,這是知信行統一,為科技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與陪伴支持。其背后蘊含著新質生產力邏輯:一是科學技術的突破,解決硬科技、卡脖子的技術問題;二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如何借助數字化、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提質擴量增效;三是生產要素的創新,核心是科技+產業+金融的高水平對接,形成一條黃金賽道,圍繞創新鏈,尋找產業鏈和生態鏈,創新了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現場,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黨委書記馮必鳳也表示,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發揮國有銀行主力軍作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安徽科技大省,擁抱徽商企業,以賦能智能制造為己任,運用系統思維、生態思維、全周期思維,構建新型服務體系,為人工智能產業注入金融活水。

  今年,中國農業銀行安徽省分行各項貸款余額突破萬億元大關,其中制造業貸款、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突破1400億元和1800億元,這三年人均增速分別為53%和27%。這得益于堅持系統思維促企業向新向智,全周期思維陪伴企業筑夢圓夢,生態思維助價值共創共贏。

  從“制造”到“智造”的徽商實踐

  如果說“回歸”是“家族聚會”的溫情底色,那么“引領智造突圍”便是徽商“主場發聲”的核心底氣。

  在“徽商分享”環節,多位徽商企業家帶來的實踐案例,無一不指向“AI賦能制造”,用技術突破詮釋著徽商在高端制造業的引領作用——這不是簡單的“跟風創新”,而是徽商基于產業痛點的“精準破局”。

  在《面向工業場景的具身智能落地路徑》演講中,埃夫特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游瑋提到,機器人的本質是人類的“市場工具”,其核心使命是服務制造業,是人工智能在先進制造領域的重要載體,二者的完美結合應首先落地于制造業。他期待著,用智能機器人解放人類生產力,讓人人會用機器人,廠廠都裝機器人,家家都有機器人。

  農業領域,徽商企業用AI打破“靠天吃飯”的傳統。比如,上海易航海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明星,帶著“AI種菜”的實踐回到家鄉分享。

  高明星認為,AI是現在最前沿的科技力量,與農業融合,可以實現從一粒種子到綠葉菜、包裝、加工的全程自動化,每天都有菜收。AI對農業生產的革新體現在AI精準決策,讓作物始終處于最佳生長環境,重新定義農業效率。同時,AI可以賦能產業集群打造,通過大數據將流通端、生產端、消費端三端聯結在一起,實現三端融合的場景。實現一二三產融合,關鍵在于構建農業產業集群新生態。

  廣州紫為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友良發表了《“人工智能+”與應用場景創新》的演講。顧友良認為,人工智能與多產業融合將催生新方向,如“智能終端+智能機器人”和“智能體+機器人操作系統”的巨大市場潛力。

  “只有把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以及土地、人才、技術、資金、數據要素一體化融合,才能推動新經濟形式落地。”顧友良說,人工智能的未來是能在線下可交互的數字產業園區,應以新科技推動新產業、新產業改變新生活,新生活推動新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

  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球首席執行官夏迎松發表了題為《AI賦能智能制造共創高質量發展》的演講。夏迎松認為,如今的制造業競爭,已從“比產能”轉向“比智能技術應用能力”——誰能高效生產、降本增效、靈活應對訂單變化,誰就能搶占先機。

  新時代徽商的“利他共生”與責任擔當

  在夏迎松看來,智能制造從來不是“獨善其身”的競賽,而是“利他共生”的征程。他呼吁,少一點“技術壁壘”顧慮,多一點“互通有無”胸懷;少一點“單打獨斗”堅持,多一點“協同共贏”行動。

  從明清時期“賈道儒行”的誠信經營,到新時代“崇文尚德、務實創新”的精神內核,徽商精神在高端制造業的發展中不斷被賦予新內涵。

  截至2024年底,全球共有各類徽商組織566家,其中國內231家、海外57家,這些組織不僅是招商引資的橋梁,更是產業協同的平臺。

  比如,作為市級徽商組織典范 ,擁有會員單位4000多家,2024年舉辦“宜商面對面”產業鏈對接會,促成500余家企業達成合作,涉及汽車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現代紡織、綜合行業(現代服務業及其他產業)四大領域。

  從AI賦能的技術突破,到金融護航的資本助力,再到歸雁筑巢的區域協同,新時代徽商正以“徽駱駝”的堅韌、“黃山松”的挺拔,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勇立潮頭。正如《徽商發展報告2025》所寫:徽商以創新為魂、以文化為根,在全球發展的同時不忘反哺家鄉,共創未來。
 
責任編輯: 劉德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