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安徽,赴阜陽、馬鞍山、合肥等地考察調研。

今天,安徽日報用4個整版篇幅,向總書記報告一年來的發展變化。


奮力在皖北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前列

一年來,阜陽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實施高質量、可持續支撐的追趕型發展戰略。

加快補齊水利短板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來皖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要提高抗御災害能力,在抗御自然災害方面要達到現代化水平。

淮水湯湯,自上游蜿蜒而下。位于皖豫兩省交界處的阜南縣王家壩閘,每到汛期便成為人們目光的焦點,被視作淮河防汛的“風向標”“晴雨表”。近日,記者在王家壩閘、蒙洼蓄洪區等地走訪時了解到,水利設施經過改造加固,防洪能力進一步提升,蓄洪區因地制宜種植水生作物、發展適應性農業,人水和諧的路子越走越寬。
 
 
 
去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澇災害中,包括蒙洼在內的沿淮多個行蓄洪區人民再次舍小家為大家,良田、道路、魚塘等都成一片澤國,損失巨大。阜陽市按照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要求,全力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引導群眾搶抓農時改種補種,加強對受災農業經營大戶的幫扶,幫助受災地區恢復生產。做好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核查、申報、發放和審計等工作,共發放補償資金4.73億元,惠及受災群眾5.4萬戶、23.7萬人。

被洪水損毀的設施得到及時修復。阜陽市堅持“先搶通、后修復”,積極搶修道路、通信、電力、供水等受損公共設施,迅速恢復受災地區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開展水毀水利工程摸底核查,全市81處水毀水利工程設施修復項目于今年4月前全部完成。

興水利、除水害,提高抗御災害能力,必須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一年來,阜陽市針對洪澇災害中暴露出的短板,圍繞淮河、潁河、洪河、泉河等河流治理,城市防洪排澇,水利涵閘修復等,深入謀劃建設一批基礎性、樞紐性重大項目,積極配合推進淮河重要行蓄洪區建設工程、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全力推進國家級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淮干王臨段整治工程于去年10月26日開工建設,累計下達投資計劃9.5億元,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5.43億元。洪汝河治理工程去年11月24日開工建設,累計下達投資計劃1.5億元,累計完成投資0.81億元。

把脫貧成果鞏固好把鄉村振興接續好

習近平總書記來皖考察時,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十分關注,強調要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貧困地區走向全面振興。

知重負重,迎難而上。去年,在災情和疫情雙重影響下,阜陽市突出阜南尤其是沿淮行蓄洪區這個重點,綜合采取有效舉措,如期實現8個縣(市、區)全部摘帽、51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00.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一歷史性任務,潁淮大地上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今年初以來,阜陽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過渡期內政策總體穩定,不斷健全防范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


把脫貧成果鞏固好,把鄉村振興接續好。走進阜南縣林海生態技術公司,墻上的標語“養出來的新能源種出來的天然氣”格外引人注目。阜南縣政府與林海生態技術公司合作實施的農業廢棄物沼氣與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PPP項目,是當地發展循環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利用秸稈、畜禽糞污、餐廚垃圾等,年生產生物天然氣5000萬立方米、有機肥20萬噸,可消耗177萬頭豬糞污、縣域內25%的秸稈,既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又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

作為糧食年產量超百億斤的農業大市,推動鄉村振興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阜陽全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廣“優質糧食工程”助力鄉村振興“阜南樣板”,形成“產、購、儲、加、銷”五優聯動,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的糧食發展新格局。探索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加工流通、消費全程可追溯體系,對專用品牌糧食基地繼續實行供種、耕種、管理、收獲、銷售“五統一”,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高糧食溢價能力。從“百億糧倉”到“千億廚房”,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愈加堅實的支撐。

搶抓國家戰略機遇拓展空間積蓄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來皖考察期間,專門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指出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強調要增強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

作為欠發達地區,阜陽緊緊圍繞黨中央及省委賦予的新定位、新使命,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加快融入長三角“朋友圈”。

可用消毒液霧化消毒,可用紫外線消毒,可設定工作區域全自動運行……適應疫情催生的醫衛市場巨大需求,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專業級消毒機器人在阜陽復旦科技園投產,半年來已銷售120余臺。這是阜陽借力長三角大院大所提升創新能力的碩果。“我們采取上海、阜陽雙基地、雙中心運營模式,在上海設立科研成果前孵化基地,在阜陽承接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阜陽復旦科技園負責人介紹,復旦科研團隊為園區提供項目源泉和科技支撐,園區組建了總規模1億元種子創業投資基金,支持初創型企業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政策、區位、交通、人口等多方面優勢,吸引著長三角產業、科創等領域優質要素加快集聚,一批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項目在阜陽落地。在阜合產業園,總投資2億元的上海祺力年產1000臺高端禮儀車項目有望填補國產高端禮儀車市場的空白;在潁上縣,總投資20億元的賽拉弗電池片及光伏組件生產項目,將于下月初試產,達產后年產值可達50億元,并為當地帶來約2000個就業崗位。

組建6個長三角招商中心,大力開展“雙招雙引”;持續深化城市結對共建、城區對口合作、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選派多批優秀干部到滬蘇浙黨政機關、大型企業等跟班學習、掛職鍛煉;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建成省級示范基地26個……阜陽全面加強與長三角中心區理念、機制和項目對接,在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發展動能更加強勁。


打造長三角“白菜心”

馬鞍山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三地一區”的重大展示窗口。

去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市考察時,作出“把馬鞍山打造成長三角‘白菜心’”的重要指示,將馬鞍山的發展層次、發展要求、發展定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該市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里程碑意義。

一年來,馬鞍山市把打造長三角“白菜心”作為總遵循、總航向,將“白菜心”的內涵具化為生態優、產業強、活力足、城鄉美、百姓富,以創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為抓手,實施生態環保、一體化發展、產業轉型、城鄉融合、社會治理“五大提升行動”,政治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同步優化,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岸線美麗蝶變。今年上半年該市GDP為1222億元,同比增長14.6%,增速居全省第四。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1.8%、27.5%。

保護修復生態守護一江清流

一場秋雨后,長江之畔的馬鞍山薛家洼生態園,空氣清新、江風送爽。“以前這里臟得不得了,現在漂亮得不得了!”家住附近的65歲居民王宗富感慨。曾經,薛家洼一帶,是非法碼頭和“散亂污”企業的聚集區,亂搭亂建、污水橫流。經過整治,江面空闊清朗、灘涂綠意蔥蘢,成為百姓親江親水親綠的美麗岸線。

去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薛家洼生態園,實地察看長江水勢和岸線生態環境。他強調,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對于馬鞍山來說,沒有生態優先,就沒有一馬當先。”馬鞍山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打造長三角“白菜心”,首先就是聚焦生態環保高水準,打造生態優的“白菜心”。“這既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迫切需要,更是打造‘白菜心’的首要任務。”

一年來,馬鞍山市勇當長江大保護的模范生,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流域治理、源頭治理、精準治理,一體推進治污、治岸、治漁;促進生態價值轉化,加快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整合長江東岸等生態文旅資源,打造長三角旅游勝地。
 

實現生態優,要啃“硬骨頭”。向山地區是馬鞍山的主礦區、城市的發祥地,但由于長期礦產資源開采,生態環境問題點多面廣。當前,馬鞍山市把向山地區綜合整治作為創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的“一號工程”,組建市、區兩級工作專班,實施重點污染治理、生態短板補修等十大工程,舉全市之力打好“向山大會戰”。

今年,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功獲批國家首批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試點項目。礦山修復、基礎設施提升等36個重點項目拉開生態“骨架”,智能制造、節能環保、文旅康養等新興產業充實生態“內涵”……向山地區正成為馬鞍山打造“兩山”理念樣板區的試驗田。

全面綠色轉型同筑智造名城

“鋼鐵+智慧”,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走進被譽為“最強大腦”的馬鋼智園,一塊塊大型屏幕上數據滾動更新,生產指令從這里精準下達,生產現場實況盡收眼底。在寶武馬鋼集團,越來越多的“在線”“遠程”“無人”操作,實現生產從經驗依賴到數字驅動的根本性轉變,大幅度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能。

“馬鞍山以工業起家、靠制造業吃飯,工業的基因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當中。當前,我們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馬鞍山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要聚焦經濟發展高質量,打造產業強的“白菜心”。


一年來,該市深入實施產業轉型提升行動,勇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先鋒軍,強化“雙招雙引”,今年上半年新簽約20億元以上項目24個,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8個;推進智能化改造,在全市推廣寶武馬鋼智能化改造經驗;推進改革創新,堅持“畝產論英雄”,對所有工業企業實行畝均效益評價并強化結果運用,差別化配置資源,做到扶優扶強、優勝劣汰,推進“標準地”改革,做到“拿地即開工”,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效。去年,該市共150戶低效企業轉型或退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平均較上年度增長10.88%。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帶來重大機遇。馬鞍山市聚焦開放聯動高水平,勇當一體化發展的排頭兵,打造活力足的“白菜心”。

新型功能區方面,建設江寧-博望新型功能區,和南京市江寧區聯合招商;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方面,合作共建馬鞍山青浦工業園等園區;圍繞南京、合肥主導產業,加強產業鏈招商,形成鄭蒲港新區半導體、慈湖高新區通信通訊、經開區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上半年,該市實際利用省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中,來自滬蘇浙地區的分別占比54.6%、54.3%。

增進民生福祉共建生態福地

在馬鞍山,全長26.1公里的慈湖河被當地百姓稱為“母親河”。過去,由于沿線生產生活污水無序排放,造成水體黑臭。如今,經過“礦山修復、源頭治污”“截污納管、雨污分流”“整治河堤、完善設施”等綜合治理,慈湖河告別黑臭,全部工程完成后水質將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步入慈湖河1號濕地廣場,放眼望去,長河蜿蜒、曲橋臥波、風姿別具。近處,美人蕉、再力花、蘆葦等水生植物讓人賞心悅目。“環境好多了,我經常來這散步。”67歲的王必正老人高興地說。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馬鞍山市聚焦城鄉建設高顏值,打造城鄉美的“白菜心”,聚焦人民生活高品質,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

一年來,該市勇當城鄉融合發展的樣板地。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建設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全面推進205國道沿線25.8平方公里開發整治,圍繞寧馬城際、巢馬高鐵建設優化城市布局等;打造“城市大腦”,建成政務服務“一朵云”,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打造7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全域建設美麗鄉村。


“讓馬鞍山的老百姓過上高品質的生活,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馬鞍山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安徽穩居第一,更有責任和條件在推動共同富裕上一馬當先。”馬鞍山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

勇當推動共同富裕的先行區,該市堅持共同富裕方向,不斷增進群眾福祉。如加快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步伐,去年以來實施76個棚戶區1.2萬戶109萬平方米改造,今年老舊小區改造數量達到115個,改造數量和投資規模居全省前列;扎實推進33項民生工程,每年辦好10件市級民生實事;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抓好就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養老等各項社會事業,獲評全國居家和社會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城市;創新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推深做實城鄉網格化服務管理,讓群眾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馬鞍山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將奮力打造長三角“白菜心”,在推進長江大保護、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一馬當先,力爭到“十四五”末,“白菜心”建設取得突破性成果、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勇當排頭兵開創新局面

——合肥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答卷

8月的合肥,碧空如洗。來到壯麗的巢湖之濱,937萬合肥人民厚重而難忘的記憶屢屢浮現:去年8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4年再次考察合肥。他走上巢湖大堤,親切看望抗洪救災一線的部隊官兵,慰問抗洪斗爭中犧牲同志的家屬;參觀安徽創新館,充分肯定安徽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發展戰新產業的成效;走進渡江戰役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革命歷史。在合肥,習近平總書記還主持召開了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發表了重要講話。

時光奔涌不歇,奮斗馳而不息。一年來,合肥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引導各級領導干部以強烈的使命擔當抓好落實,凝聚干群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強大合力,勇當先鋒、勇創佳績。

2020年,合肥市積極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歷史極值的汛情,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成功實現“全年過萬億、邁進二十強”奮斗目標。今年上半年,該市經濟總量首次突破500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5203.5億元、同比增長13.6%,增速居省會城市第4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期間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明確的行動綱領、系統的方法路徑。”合肥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打造科創策源地特色更鮮明

作為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市堅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核心驅動力,集聚優勢資源、塑造良好生態。

8月5日,合肥本源量子團隊發布了自主研發的量子生成對抗網絡算法,可實現圖像處理指數級提升。該團隊核心技術源于我國首個新型國家實驗室——合肥國家實驗室。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下,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該市著力打造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等“七大平臺”作為創新發展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布局建設11個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科創策源地特色更加鮮明。

4月底,國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大會首次落戶合肥。諸多創新成果轉化,讓科創更有力度和深度。目前,該市有效發明專利3.66萬件,占全省比重超過34%。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科大“托珠單抗”治療方案、智飛龍科馬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等技術和產品的成功研發與運用,展示了抗疫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為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合肥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構筑良好戰新產業生態。今年上半年,該市戰新產業產值增長39.2%,占工業比重57.4%,創歷史新高。

去年以來,為貫徹落實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指示精神,合肥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地區科創協同共進:深化上海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合作,打造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集聚1723臺(套)儀器設備信息,已有1414家(次)單位租用;建立高校院所應用型科技成果資源庫,發布成果1791項(次)。

擦亮最好的名片治理更系統

“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合肥時,對巢湖治理提出明確要求。

一年來,合肥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把打造最好名片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重大歷史責任、重大民生實事,全面啟動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

秋陽下的八百里巢湖,青山疊翠、綠水銀光,一派壯闊的美景。“湖景拍出來就是‘大片’,都不用修圖!”8月16日傍晚,合肥市攝影愛好者劉明指著剛拍的照片感嘆。

系統修復流域生態是巢湖綜合治理重要舉措之一。合肥市將巢湖流域作為整體,實施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源先建制等“四個優先”,統籌水陸、城鄉、江湖、河湖,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深入推進綜合治理進程。

“總書記考察時要求,要堅持生態濕地蓄洪區的定位和規劃,防止被侵占蠶食,保護好生態濕地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態保護功能。為此,我們在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上持續用力。”合肥市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來,該市接續實施巢湖綜合治理各項基礎性工程,大幅提升城鄉污水處理、防洪調蓄能力。今年汛期,防洪工程提前外排巢湖水24億立方米,確保安全度汛。


巢湖綜合治理的可喜成果,必須加以鞏固。為此,合肥進一步優化管護機制,在全國率先推行“河湖長+排長+警長+檢察長+民間河長”“五長治河(湖)”模式,設立河湖長4185名、生態檢察長19名、河湖警長493名、入河排污口治理長105名、民間河長675名,聘用護河員5542人,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立體水污染防治體系。同時推行“田長制”,指導農業生產者合理使用農藥、肥料,精準防控農業面源污染。

經系統治理,目前,巢湖全湖平均水質為Ⅳ類,國控斷面考核全面達標,鳥類升至300多種。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環湖十大濕地已建成8個,重現百鳥齊飛、魚躍人歡的美景。今年6月,巢湖作為唯一系統治理湖泊,入選國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十大工程”。

當好忠誠服務員群眾更滿意

在考察渡江戰役紀念館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這個根,永遠做忠誠的人民服務員。

合肥市始終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最大追求,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

7月20日晚,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發現,市區一處燃氣井內閥門漏氣,可燃氣體濃度超限。該中心立即聯動供氣單位協同處置,有效避免了一起可能引發燃爆的安全隱患。

水、電、氣以及交通等設施,被稱為城市生命線,在對其管理、監測、動態預警等方面,合肥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國內率先建成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運行4年多來,平均每月有效報警92.8起,提前排險6000多起。今年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全面推廣城市生命線工程“合肥模式”。

“今年送考的家長少了一些,有些孩子都自行到考點。”談起今年改革市區高考考區劃分辦法,合肥市民李曉娟連連點贊。為順應群眾期盼、更好服務考生,今年,合肥市相關部門將單一高考考區拆分為4個分考區,讓考生從“全城跑”變為“就近考”。

完成6處擁堵點治理,市區免費停車時間增加至30分鐘,科學合理短截修剪意楊5萬多株,開工建設既有住宅加裝電梯212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合肥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實施重點民生項目27項、微民生項目512項,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2項。

新時代,新征程,新氣象。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合肥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努力為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年回眸看變化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安徽,赴阜陽、馬鞍山、合肥等地考察調研。日前,記者回訪三市,用鏡頭展示一年來的新變化。

在阜陽市阜南縣,經過全面檢修的王家壩閘宛如“定盤星”守護淮河安瀾;新建的王家壩抗洪紀念館于今年6月29日開館迎客,2000余件珍貴史料全面而生動詮釋著王家壩精神內涵;曹集鎮西田坡莊臺積極謀劃農旅融合,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在馬鞍山,“愛護長江,保護長江”已成共識,長江岸線成為親江親水的城市生態客廳;去年12月15日,寶武馬鋼智園煉鐵智控中心正式投運,這是目前國內煉鐵行業“最強大腦”,公司各產線高效穩定運行,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屢創新高。



在合肥,安徽創新館“秀”出更加豐富高端的創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渡江戰役紀念館里全景展示“百萬雄師過大江”場面,吸引數以萬計的參觀者前來尋訪紅色足跡。



新時代,新征程,新氣象。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全省上下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努力譜寫著經濟強、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新篇章。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