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平競爭審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公布,從公平競爭審查的范圍、標準、機制等方面作出27項安排,將于2024年8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起草政策措施,不得含有限制或者變相限制市場準入和退出、限制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等內容。
近年來,各地有關購買校服的爭議不斷,不少地區校服招標、采購沒有做到公開透明,地方教育管理及監察部門缺乏嚴格監管。例如在2022年,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對中小學校服供應商進行入圍招標(項目編號:ATLX-BSJTJ-2022003)。新規發布恰逢其時,校服市場準入有望進一步放開,持續釋放市場潛能,推動校服市場健康發展。

破除“三門”暢通國內大循環

《條例》指出不得對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領域、業務等違法設置審批程序;不得違法設置或者授予特許經營權;不得限定經營、購買或者使用特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稱商品);不得設置不合理或者歧視性的準入、退出條件;不得設置其他限制或者變相限制市場準入和退出的內容;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或者為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提供便利條件;不得超越法定權限制定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為特定經營者提供優惠價格;不得違法干預實行市場調節價的商品、要素的價格水平……
司法部、市場監管總局負責人就《條例》答記者問時指出,目前,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有的政策措施在起草時未按照要求開展公平競爭審查,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政府采購、招標投標、獎勵補貼等方面對經營者進行隱性的歧視性差別對待,地方保護、區域封鎖、行業壁壘等情形仍然存在,“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等現象較為突出,妨礙了商品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暢通流動。
校服作為學生日常穿著的重要物品,其質量和設計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形象與穿著體驗。但是,目前國內的校服產業在需求與供給之間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矛盾。一些地方表面嚴抓嚴管,實則通過在入圍方式和“限價”上做文章,限定或變相指定供應商。這些問題導致多年來校服產品難以擺脫低質低價的發展“怪圈”,嚴重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2021年2月25日,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通知,決定廢止《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的意見》(粵教后勤〔2017〕2號)。此前,《廣東省財政廳轉發財政部關于促進政府采購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的通知》要求,全面清理政府采購領域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除小額零星采購適用的協議供貨、定點采購以及財政部另有規定的情形外,通過入圍方式設置備選庫、名錄庫、資格庫作為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的資格條件,妨礙供應商進入政府采購市場”等問題需要重點清理和糾正。
2022年3月18日,安徽省市場監管局依法對阜陽市教育局涉嫌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立案調查。經查,阜陽市教育局要求該市中小學校在采購校服時,必須從中標定點生產經營企業購置,排除、限制了校服采購市場的公平競爭。2022年3月28日,阜陽市教育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縣區教育局整改。

政策先導 逐步激活校服市場

近年來,鑒于校服所承載的多重功能與意義,國家及各省級相關部門正努力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校服管理新模式,旨在打破可能存在的保護主義壁壘,推動校服市場的公平競爭和良性發展。
2015年6月,我國首個針對中小學校服的國家標準GB/T31888—2015《中小學校服》出臺,與同年7月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起,被并稱為“校服新政”。新政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采購單位指導,不得違反市場原則采取“定點”、“定商標”等方式干涉交易;教育、工商、質監部門要嚴查對本地校服生產企業進行地方保護的行為,充分保障校服市場公平。
2023年8月28日,安徽省教育廳 、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出臺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安徽省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其中明確校服選用采購主要有三種模式:校服選用組織(由學校管理人員、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學生代表、社會代表等組成)委托第三方招標代理機構采取公開招標確定供應商;校服選用組織自主確定供應商;校服選用組織組織所有同意購買校服的家長投票確定供應商。此外,要求各地要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打破校服管理領域行政性壟斷,不得通過入圍方式設置備選庫、名錄庫,不得濫用行政權力等。
今年5月,據吉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消息,吉林省教育廳在答復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姜海英代表《關于加大“校服新政”實施力度的建議》中稱,擬在每個市(州)選一個縣(市、區)作為校服價格放開試點,先試先行,為吉林省中小學校服價格全面放開打下基礎。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發布公告,對《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校要加強對校服采購的指導監督,不得對本地校服生產企業采取地方保護。

行業展望校服潛能持續釋放

今年全國兩會,多位代表委員從充分發揮校服美育浸潤功能、保障校服公平開放的市場供給和安全質量管理等角度,積極建言獻策。多名代表委員建議:推動校服產業與管理的標準統一、機制統一,破除校服市場流通區域壁壘,讓優質校服能在全國范圍內高效自由流通,成為“行走的美育符號”。
“校服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校園文化消費產品,各地在制定校服管理政策時需尊重學校特定氣質文化需求”。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建議,校服采購既然是老百姓掏腰包,就要讓老百姓“用腳投票”,增加學校、家長甚至學生在校服采購中的參與度與話語權,以公平開放的市場競爭來促進各地校服質量提升和采購公平,切實提升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
近日,石家莊二中實驗學校2024屆高三年級畢業典禮上,幾位女生在校園操場大方唱起《離別開出花》,獲新華社、央視等媒體轉發,火爆全網。得體、美觀的校服,優雅、自信的氣質,兩者相得益彰,校服的美育功能再次受到廣泛關注。
校服被形象地稱為中小學生的“第二層皮膚”,其質量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式樣影響學生的形象和氣質養成。社會應該將校服的選擇權還給家長,將審美權還給學生,全力推動校服選購的透明化,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根據2022年發布的《校服產業白皮書》,當前我國校服行業市場規模已超千億元。新規發布恰逢其時,校服市場準入有望進一步放開,這不僅是對傳統校服采購模式的革新,更是對教育理念、學生權益以及市場活力的全面釋放。(張程)
責任編輯: 馮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