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點“規劃前置” 新建小區有“硬標配”|合肥:“規建治一體化” 推進垃圾分類落細落實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小區規建之初,垃圾分類投放點就是“硬標配”;投放點建成投用之后,以規范化管理讓居民感受新變化;立足長效治理,引領居民當垃圾分類“主角”……在合肥高新區,三年來按照“規、建、治一體化”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細落實,激勵更多居民行動起來,垃圾分類“新時尚”成為人們的生活“新常態”。 審批時間“一周變三天” “線上審批”獲建設單位好評 隨著今年6月龍湖光年小區的建成交付,小區內兩座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也隨之同步啟用。作為新建住宅小區,投放點是小區“標準配套”,與小區主體工程項目同步規劃、同步設計。 “這個小區設計了有866戶,按照每300—500戶建設一個投放點的要求,小區規建了兩個投放點。”高新區城管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種投放點建設的“規劃前置”,讓該小區物業項目經理陳雪橋感到“十分省心”。 在此之前,他服務過一些建成小區,往往需要為投放點選址與居民反復溝通和協調。“居民購房時,在新建小區的樓盤上就知道了投放點的位置,從源頭上杜絕了產生相關的矛盾糾紛。” 讓陳雪橋感到省心的還有城管部門推出的環衛設施“線上一件辦理”流程審批。“我們把資料準備好,后面全是線上辦理,如果材料不齊或有錯誤,我們只要線上發給審批人員,省去了來回跑,不僅省時省心,還很高效。” 為提高審批辦理效率,高新區城管局對環衛設施的竣工驗收開通線上審批,將原來一周審批時間壓縮為三個工作日。今年以來,“線上一件辦理”居民小區環衛設施方案、設計方案審核11件,環衛設施竣工驗收審核5件,便捷高效的審批流程,獲得園區開發建設單位一致好評。 323個投放點建成投用 分類投放成居民“新習慣” “大姐,這袋廚余垃圾里面有餐巾紙,要記得撿出來扔到其他垃圾中。”走進天樂中心幸福里程小區,在小區分類垃圾投放點前,身穿藍馬甲的垃圾分類勸導員王世濤正在忙碌著,一邊仔細檢查袋中垃圾,一邊幫助居民做好分類投放。 像這樣的工作場景,王世濤已“重復”了三年。作為合肥市首批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小區,2020年11月幸福里程實行“撤桶并點”,設置了一處生活垃圾集中分類投放點。 勸導員桶邊值守,幫助居民做好分類投放 垃圾分類是一件小事,在日復一日的“重復”中,居民們看到了堅持帶來的改變。 “以前小區到處是垃圾桶,氣味難聞還招蚊蟲,現在大家集中投放,投放點也是干干凈凈,聞不到異味,小區環境一下子就提升了。”居民王阿姨笑說著。 隨著人居環境不斷提升,垃圾分類這件“新時尚”,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日常“新習慣”。 高新區城管大隊負責人介紹,截至11月,全區建設分類投放點323個,每個站點配備勸導員;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月度測評,結果納入物業考核、文明創建考核和勸導員獎補中;落實“城管+社區“日常巡查制度,并聯合區市場監管局開展專項執法行動,依法查處混裝混投等違法行為……三年來,高新區城管大隊實施了一系列見行見效的舉措,推動著垃圾分類工作扎實開展,居民為身邊一點一滴的變化“點贊”,也感受人居環境帶來的改變。 志愿者引領“新時尚” 立足長效治理讓居民當“主角” 推動垃圾分類,每個人都是“主角”。在做好硬件設施提升的同時,高新區立足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積極引導居民自治、志愿參與。 65歲老黨員張緒和家住玉蘭公館,他用“忙碌而充實”來形容自己的退休生活:每天清晨6時前,他就騎著電瓶車出門了,不過他并沒有出小區,而是巡查6個投放點是否開放、督導員是否到崗;站點開放后,他也閑不住,由“檢查員”變成“勸導員”,宣傳引導居民做好分類;站點關閉后,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巡查,清理亂丟的垃圾、分揀混投的垃圾…… “我們小區是垃圾分類示范小區,這個榮譽需要靠大家共同維護,我身為黨員更要發揮帶頭作用。”張緒和說。 垃圾分類趣味活動進社區 垃圾分類不是政府部門的“獨角戲”,而是廣大群眾的“大合唱”,志愿者讓這首“綠色環保之歌”更和諧、更動聽。 高新區將黨建引領融入社區治理,不斷激發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熱情,不少黨員、熱心居民紛紛加入垃圾分類文明引導志愿者隊伍。 小朋友走進垃圾分類科普館 下一步,高新區將設立垃圾分類“隨手拍”曝光平臺,招募市民監督員,鼓勵社會多元主體參與監督,以“繡花”功夫,繼續補齊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短板,讓垃圾分類“關鍵小事”更好地融入日常,助力人居環境提檔升級。
責任編輯: 張晨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