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包河區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展示館迎來了建館三年以來的“最火爆”景象,僅7月當前預約參觀團隊數量,便已超今年上半年總和。

不僅是專業的科普場館,社區里的生活垃圾分類實踐課,也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假期活動,報名名額“秒空”。此外,越來越多的居民成為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和宣傳者。

生活垃圾分類,每一位居民都是“主角”。

合肥市堅持全民參與,創新宣傳引導方式,通過政府“搭臺”,充分發動社區、業委會、物業單位、志愿者等,提高全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引導居民當“主角”,唱響垃圾分類“新時尚”。

一個熱門“打卡點”

生活垃圾分類科普館“排期滿滿”

“同學們,有誰知道生活垃圾分幾大類呀?”“用過的電池是什么垃圾?”……7月21日上午,在包河區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展示館,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八(4)中隊的40多名學生開展了一場紅領巾假日實踐活動。

像這樣的實踐活動,自暑假以來,每天在這間科普館都要“輪番”進行。

“除周一閉館外,每天上下午都安排了場次,最多的一天排了8場。”科普館解說員邵夢媛邊說邊打開“7月預約時間表”,“7月的預約排期已接近飽和,所有的周末均已約滿,8月的前半個月也被約了不少。”說話間,電話鈴聲響起,又是一個咨詢預約參觀的電話。

對于今年暑假科普館的參觀熱度,該館館長唐永茂用“爆發式增長”來形容。

11

包河區生活垃圾分類科普展示館自2020年11月啟用,向公眾免費開放,像今年暑假這種火爆程度還是第一次。

“今年1-6月,每月平均有不到10場的預約參觀,目前,7月份已約90場,預計這個月將突破100場。”唐永茂分析原因,暑假學生們放假是很大一方面原因,但更多的是源自社會各界對垃圾分類越來越支持和重視。

在科普館內,圖文知識、AI互動游戲、環保手工制作……形式豐富的參觀體驗,讓同學們一邊聽,一邊記,一邊感受,在寓教于樂中掌握生活垃圾分類的知識。

“今天的參觀讓我更懂分類,也更加明白分類對環境保護的意義,收獲很大。”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生周子翔說。

一堂有趣的實踐課

社區“分類課”被秒空

同樣的“火爆”現象,還出現在社區的暑期托管班。

7月19日下午3時,新胡李睦鄰生活館的活動室里熱鬧非凡,13名小朋友在上一堂以生活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實踐課。

今年7歲的谷澤豪小朋友,早早地來到課堂。雖然年紀不大,但他已經是這里的“老生”了,參加過多堂實踐課。在志愿者的指導下,他拿起畫筆,一筆一畫給布袋添色。“這里有趣又能學到東西!我們用布袋裝東西,可以不用塑料袋,保護了環境。”

自暑期開始,每周三下午,這個活動室就“變成”孩子們的“實踐課堂”,雖然每次來上課的孩子不同,但主題是固定的:變廢為寶,環保有我。

11

▲孩子們參與社區垃圾分類實踐課

另一個“不變”現象:每節課,都有名單以外的孩子來到現場。每次開課前,社工姜曼一邊清點名單,一邊安慰沒報上名的孩子和家長。“大家不要急,先在隔壁房間休息一下,等下我們再安排一場活動。”

這門主題實踐課成為“熱門”,讓姜曼真切感受到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度在提高。

“孩子們在趣味互動中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既豐富孩子暑期生活,還能解決家長帶娃難題,每次名額都是秒空。”姜曼說,計劃在暑假還增加兩期課程,以滿足居民需求,也讓垃圾分類的小種子在童心中生根發芽。

一群手巧的退休阿姨

“非遺+手工”讓廢棄物成工藝品

在孩子們忙著學習垃圾分類知識時,社區里的老人們也沒閑著。

每周二下午都是71歲殷世云和“老姐妹們”相約的日子,她們這個“姐妹團”還有一個很文藝的名字“藝來藝往手工坊”。

這是方興社區一群愛做手工的退休阿姨,在她們的巧手下,一件件廢棄物華麗變身,成為一件件工藝品:有著美麗羽毛的大孔雀、穿著京劇戲服的少女、裙衣飄飄的仙女……這些色彩鮮艷、制作精良的手工品,都是她們用易拉罐、碎花布、紙盒等廢品拼貼而成。

阿姨們還在作品中巧妙融入“非遺”元素。殷阿姨向記者展示了一幅名為《吉祥如意大孔雀》的作品,兩只銀白色的孔雀站在枝頭,栩栩如生,這是手工坊花了一個多月,用了40多個丟棄易拉罐,經過繪圖、拓印、裁剪、粘貼、裝裱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11

▲退休阿姨讓廢棄物變身工藝品

7月1日,社區舉行了一場文藝匯演,當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展示出來時,大家都不禁贊嘆!臺下響起的掌聲經久不息,讓阿姨們感受到了認同和鼓勵,更讓大家看到,原來垃圾真能變廢為寶。

“垃圾分類能讓環境變得更好,也豐富了我們的退休生活,我們感覺非常有意義。”殷世云笑著說,今后她們還會繼續努力,帶動更多的居民和家庭參與,將美化環境的活動繼續堅持到底。

一個多年堅持的行動準則

真抓實干 讓居民成為新時尚“主角”

不論是科普館的“火爆”、社區實踐課的“秒空”,還是社區居民自發參與垃圾分類,這背后都體現出面對垃圾分類這一新時尚,不少居民正在“動起來”。

如何才能讓更多居民“動起來”?

作為一名從事垃圾分類多年的一線工作者,方興社區城市管理部王瑞給出的答案是:堅持。

在他看來,每個垃圾投放點就是最好的宣傳陣地,當有居民來扔垃圾時,志愿者會認真檢查,指導居民做好分類。“一次又一次,一日復一日,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更讓居民真切感受到我們不是喊喊口號,而是真干。”

“真抓實干”正是包河城管在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堅持的行動準則。

一組數據具有說服力:穩定運行分類投放點1269個,配備督導員1500余名,覆蓋小區及單位644個;組織開展“敲門”集中宣傳行動120余次、入戶4.8萬多家,編印發放各類知識讀本7.8萬余冊;全區住宅小區、農貿市場、商業綜合體等1200多個重點單位全部納入統一收運體系;強力推動問題整改,對41個市級驗收不合格點位深入開展自查自糾……

以問題為導向的全面推進,壓實各方責任的閉環管理,為包河區垃圾分類的推進打下堅實基礎,成績頻出:

在全市互查互評中,包河區達標運行率99.8%,位居全市城區、開發區第一;上半年廚余垃圾分出量穩步提升,7月日均分出量達77.8噸、全市第一,居民參與率(廚余垃圾分出率)36.38%、城區第一;2023年5月獲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稱號;新胡李居委會書記陸梅被國家住建部評為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達人”,成為合肥市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垃圾分類是民生的“關鍵小事”,也是綠色發展大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干成這事”。

包河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區將繼續堅持全民參與,創新開展宣傳引導,建立健全宣傳三級聯動機制,充分發動社區、業委會、物業單位、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讓更多居民成為垃圾分類的參與者和踐行者。

責任編輯: 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