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強國丨網絡安全為人民、靠人民 我國將向網絡強國邁出堅實一步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摘要: 9月5日至11日,2022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舉行。
網絡無邊,安全有界。如今,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 互聯網普及率74.4%,網民規模10.51億,這是我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最新統計數據。 萬物互聯時代,環顧生活的點點滴滴,便利之余,網絡的“雙刃劍”效應也逐漸顯現。點擊平臺鏈接就可以領取小禮品、掃碼加關注就能免費得商品……看似“實惠”,但稍不留神,都可能卷入暗藏危機的網絡“陷阱”之中。 如今,網民規模持續提升,網絡接入環境更加多元,網絡安全意識必須時刻“在線”。 9月5日至11日,2022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舉行。今年宣傳周將深入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規,推廣網絡安全知識和網絡安全技能。“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的主題,釋放關鍵信號,也對網絡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 資料圖:小區人臉識別系統(央廣網發圖片來源:CFP) 不做“孤勇者”互聯網需要安全感 維護網絡安全,不是一句空話,是擺在每一位網民面前的現實問題。 新的一天開始了,網絡安全風險或許就如影隨形地與我們關聯著。 打開手機,外賣早餐,需要掃碼付款,要不要下單?走出小區,人臉識別認證,生物信息采集安不安全?下載App購物,馬上需要認證,要不要授權? “新網絡時代,一些個人信息被濫采濫用,以及網絡欺詐的侵蝕、網絡謠言的污濁等現象出現,必須引起重視和警惕。”5日,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都直接損害了廣大網民的切身利益,也降低了網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眼下,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網絡已經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國家治理等各個環節。大到國家機密,小到個人財產,網絡風險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 電信詐騙也最為典型。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成為發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廣、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類型。 今年5月,公安部公布五類高發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刷單返利、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絡貸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檢法。這5種詐騙類型發案占比近80%。 “互聯網是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胡鋼稱。 包括網絡謠言,也可能造成網絡安全風險的出現。“小龍蝦渾身都是寄生蟲,吃了就感染”“藿香正氣水可以治療熱射病”……這樣的網絡謠言很多人都見過,真假難辨。“一些安全風險,有的甚至是部分人群的盲區,這就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將知識和技能傳送到每個網民手中。”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良對央廣網記者表示。 如今網絡安全“防護網”越織越牢,多維度網絡安全防火墻已經筑起。眼見的是,“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加強網絡安全保護”作為“營造良好數字生態”重要內容,凸顯了網絡安全對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的重大意義。 新規細則頻出,更加細化,也更加常態化。 例如,近日,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清朗·打擊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專項行動,對接觸過謠言和虛假信息的用戶,精準推送相關辟謠信息,提升辟謠效果。“網絡執法要長牙齒,牙齒要長得很鋒利。”8月23日,中央網信辦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罰要罰得心驚肉跳,當然罰要依法依規地罰,要抓住一些重點問題,對違法違規行為性質嚴重的一些主體,加大執法力度,這樣才能夠發揮網絡執法的“利劍”作用。 ![]() 資料圖:2022年9月5日,江蘇省海安市,網絡文化志愿者在給孩子們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央廣網發圖片來源:CFP) 筑牢安全底線需要“制度防線” 為廣大網民構建起一個安全可信的數字世界,我國提升網絡安全的“大動作”不僅于此。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央網信辦累計依法約談網站平臺3491家,罰款處罰283家,暫停功能或更新419家,下架移動應用程序177款,會同電信主管部門取消違法網站許可或備案、關閉違法網站12292家。 力度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就在近日,公安部會同中宣部、中央網信辦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在全國開展為期一年半的打擊懲治涉網黑惡犯罪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懲治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裸聊”敲詐、“套路貸”等犯罪活動的黑惡勢力組織,堅決斬斷非法軟件開發、“吸粉引流”“跑分洗錢”等上下游犯罪不法利益鏈條。 在劉德良看來,相關舉措極大提升了我國互聯網治理水平,推動網絡安全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邁進。 能力、制度是網絡安全的保障,而核心技術也是重中之重。劉德良對當下的網絡安全作出具體解釋:網絡安全是指組成網絡的軟硬件設施及其系統和存儲、傳輸于其中的數據安全。包括兩大塊內容:一是網絡上的軟硬件及其系統安全(物理安全、邏輯安全);二是其中的數據或信息安全(內容安全)。 十年來,我國網絡安全如基礎設施建設、法治建設等步伐加快,網絡強國建設底氣十足。 9月4日,在安徽合肥舉辦的2022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網絡安全博覽會上,諸多網絡安全新技術、新應用亮相現場。可應用于企事業單位的新型安全網關、泄密溯源技術,可守護每個人網絡安全的視頻深偽檢測、詐騙電話防范等系統,關乎廣大車主的車聯網安全應用…… 網絡安全問題面臨新挑戰、新問題,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劉德良認為,早期網絡安全側重于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網絡技術的發展,數據日益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因此,當今網絡安全更加側重于數據安全。”劉德良說道。 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網絡安全領域頂層設計,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全面加強。 比如,連續多年舉辦網絡安全宣傳周,堅持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全社會網絡安全防護意識和技能明顯提高。 與此同時,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加快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出臺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100余部。既制定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也有《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等政策文件出臺……我國提出的治網理念和主張,日益成為國際共識。 中央網信辦網絡安全協調局負責人8月19日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對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的執法力度,有力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 資料圖:2022年9月5日,河北邯鄲,邯山區公安分局民警給市民講解網絡安全知識并發放宣傳資料(央廣網發圖片來源:CFP) “意識防線”需與“制度防線”并行 在網絡時代的國際競爭格局下,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網絡安全法第一條規定便是“為了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 關乎國家經濟社會宏觀層面的網絡安全,更與個人權益息息相關。“在網絡領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先要增強以網民為中心的意識和能力。”胡鋼說。他同時建議,需要構建“政產用”多元參與,“經法技”多策并舉的綜合治理體系。 專家表示,尤其面對“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一代的成長,以及“銀發一族”在網民中占比的顯著增長,如何將網絡安全的種子深植于“一老一小”心中,是繃緊網絡安全意識防線的工作重點。 中央網信辦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這幾年,我國把網絡普法作為依法治網的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來抓,創新形式載體,積極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全方位、多聲部開展網絡法治宣傳。“加強以案釋法,明確網絡活動的紅線、底線、高壓線,使典型網絡案件依法解決過程成為面向全社會的網絡普法公開課,教育引導廣大網民牢固樹立網絡法治意識。”上述負責人強調。 面向未來,增強公眾網絡安全意識更迫在眉睫。再向長遠看,網絡空間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才能推動網絡強國建設更上一層樓。 近年來,我國不僅構建了切實有效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還采取系列舉措推動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工作。《關于加強網絡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意見》印發,設立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實施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 目前,國內已有60多所高校設立網絡安全學院,200余所高校設立網絡安全本科專業,每年網絡安全專業畢業生超過2萬人。 在各方面的聯動共管下,網絡安全的共治共建漸入佳境。中央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打造一些品牌活動,開展網絡普法宣傳系列活動,深入實施網絡普法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進網絡,推動形成全網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