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流,駿馬奔騰,創新奔涌!

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指引下,闊步前進的合肥,正潛心繪制新的時代畫卷。廣闊天地間,紅旗漫卷,萬千“千里馬”競相馳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了我們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強調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與城市,看對眼是相遇,筑同夢是機遇,互成就是知遇。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下,合肥“十四五”開局良好,步履鏗鏘、行穩致遠。我們依靠人才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人才贏得未來。

發展之道,要在得人。近年來,合肥市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在省委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堅定不移下好人才“先手棋”,謀好聚才“大文章”,從精心總體設計到悉心配套措施、從高效營造大環境到優質服務個性化,努力讓各類人才從“搶過來”到“搶著來”,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提供強力人才支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正在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利用質譜測量未知樣品的組成。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勝未來。科研平臺是科技創新的強力引擎,更是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強大磁場,為人才建業“引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著力夯實創新發展人才基礎。

2016年和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考察安徽、親臨合肥,點贊合肥是“養人的地方”“創新的天地”,并祝科技人員“創新愉快”。

合肥憑什么“養人”?首先靠創新平臺,用“夯基壘臺”助力人才“好戲連臺”,讓更多“行家里手”能夠“大顯身手”。

合肥始終堅持“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讓“人才紅利”加速釋放,人才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曾經是“科教基地”,如今已為“科創名城”,“科里科氣”成為合肥最鮮明的城市氣質。

——聚焦“高精尖”,打造人才強磁場、提升策源力。當下,合肥正加快布局“國之重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扎實推進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環境科學、未來技術等創新研究院建設。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規劃布局大科學裝置十余個,著力打造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中區,高水平建設濱湖科學城,全面落實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在前沿基礎領域、“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上加大攻堅力度,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融入“創新網”,構建創新共同體、提升原動力。合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化與大學大院大所大企合作,提升協同創新平臺運行效能,“十四五”末,合肥力爭建設50個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共建協同創新平臺30個,吸納各類高層次人才2000多名。以平臺創新為支點,以融通創新為路徑,以激活創新為動能,構建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科創系統,形成高效運轉的科創產業“加速器”。

——貫通“產學研”,建設科技大市場、提升競爭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大力扶持企業搭建產學研平臺。目前,合肥打造國家級“雙創”基地47個,累計建設院士工作站68家,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4家。未來,合肥將依托安徽創新館,用好中國(合肥)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打造千億級科技大市場,建設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力爭“線下月月有活動、線上天天有交易”,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今年前10個月,合肥輸出技術合同交易額191.57億元,同比增長52.8%;吸納技術合同交易額201.75億元,同比增長36.4%。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目前,合肥的人才隊伍加速集結,創新力量加速釋放。合肥匯聚各類人才超20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8000余人,在肥服務院士138人,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2.6萬人。合肥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榜前20位、世界區域創新集群百強,連續3年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合肥過去靠創新起家,今天靠創新立家,未來還得靠創新發家。”2021年11月25日,元氣森林華東區域總部落戶合肥。在元氣森林董事長兼CEO唐彬森看來,合肥是一座科里科氣的創新之城,正處于發展的“青春期”,活力足、潛力大,備受創新型企業青睞。

近悅遠來!一個人選擇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合適的人,是幸運。創新吸引人才,人才推動創新,合肥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合肥更出彩!
 
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園區。
 

產業是人才之基,人才是產業之魂。合肥蓬勃發展的戰新產業為人才興業“導航”、為經濟發展擔綱承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

善謀者勝,遠謀者興。近年來,合肥大力實施戰新產業集聚行動。“芯屏汽合”“急終生智”已成為現象級產業地標。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3個產業入選首批國家戰新產業集群,智能語音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聚集,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戰新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近六成。今年前10個月,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1.8%,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0.5%。其中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智能語音基地分別增長56.9%、26%和21.1%。

2021年12月3日,合肥新站高新區與合肥頎中封測簽署項目合作協議,北京奕斯偉科技集團董事長王東升見證簽約。王東升說,合肥發展新興產業有眼光、有勇氣、有擔當,是企業的福地。從平板顯示,到集成電路,再到新能源汽車等,合肥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闖出了產業發展的“合肥奇跡”。顯示時代,我們來了;半導體時代,我們又來了。我們一如既往看好合肥、看重合肥,將抓緊布局更多好項目,助力合肥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IC之都。

人才創造力激活產業發展力。合肥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今年有望突破4300家,近兩年累計新增預計超過2000家,增量超過存量,實現翻倍式增長。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達61家,居省會城市第6位。截至目前,合肥A股上市公司68家,居省會城市第7位;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13家,居省會城市第2位;目前共有過會待發企業3家、上市待審企業8家、輔導備案企業25家。

當下,合肥正加快實施“2833”產業發展工程,打造2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3個千億級龍頭企業、300個左右“專精特新”企業。

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智能制造“百千萬”工程加速推進,培育智能工廠117家、數字化車間超過1100家,“上云用數賦智”企業1.3萬家,“白色家電”產量連續10年居全國城市首位,其中,智能家電占比超三成。重大項目持續突破,京東方10.5代線、維信諾6代線、晶合集成、蔚來汽車、歐菲光等投產量產,大眾安徽、神州數碼、中航鋰電、沛頓科技等落地建設,“中國聲谷”入園企業過千家、產值過千億,國盾、國儀、本源等量子企業快速成長。近兩年新引進總部類企業160多家。今年前10個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6%,均居省會、長三角城市第2位,高于全國10.7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13.4%。

2021年8月10日,合肥市與中航鋰電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合作協議正式簽署,總投資248億元的中航鋰電合肥基地項目落地長豐縣。中航鋰電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靜瑜認為,合肥科創實力雄厚、新興產業勢頭強勁,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中航鋰電是國內領先的動力電池制造商和優秀的汽車公司戰略供應商,雙方合作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有實力才有人氣,有人氣才有福氣。合肥有如此眾多腳踏實地的家業、用武之地的企業、頂天立地的產業,可以說,沒有理由不吸引人才,沒有理由不成就人才。
 
江淮蔚來先進制造基地智能新能源汽車生產線。
 

人才,最是惹人愛。合肥始終多渠道傾心傾情育才用才,為人才樂業“續航”、為高質量發展厚植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

合肥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加快各類人才培養,加快區域人才合作,搭建讓人才發光發熱的精彩舞臺。

——跨界掛職,讓人才更能干。發展有需要、合肥有條件、大家有情懷。2021年年初,為充分發揮科創名城人才優勢,合肥從大學大院大所引進26位專業人才掛任市直單位副職。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副教授、計算機系主任安鑫,曾掛任市發改委副主任。他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有幸能夠參與合肥的經濟建設,同時借此可以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為合肥的大發展出一份力。”他現已任職長豐縣副縣長。專業人才的掛任是一次從學界到政界、從學者到管理者的“跨界”,既為地方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也為他們自己提供“對策變政策、文章變文件、謀劃變規劃”的實戰平臺。

——聯合培訓,讓人才更善干。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高層次,一體化發展離不開人才一體化,構建新格局離不開人才大格局。2020年10月,合肥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第三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峰會,與上海松江、杭州、蘇州等九市(區)簽訂系列人才工作合作文件;2021年6月發起舉辦第一期G60科創走廊高層次人才和人才工作者聯合培訓班。2021年,合肥選派75名干部前往滬蘇浙地區跟班學習,有效拓寬年輕干部鍛煉成才渠道。

——職業培訓,讓人才更會干。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線上線下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年培訓約12萬人次;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實現“招生即招工、入企即入校”,校企聯合培養技能人才。已建成國家級大師工作室6家、省級44家、市級88家,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5家、省級4家,省級示范性公共實訓基地1家。

聚陽生焰,攏指成拳。國家大局需要在哪里,就把人才匯聚到哪里;全市中心工作在哪里,就把人才吸引到哪里,讓廣大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讓各路高賢聰明才智競相涌流。
 
第三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才峰會新聞發布會現場。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合肥始終虛懷若谷、虛位以待,廣攬天下英才,為人才創業“啟航”、讓城市發展充滿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近年來,合肥的發展之所以大步邁進、高歌猛進,“法寶”之一就是八方人才匯聚合肥、深耕合肥。

朝中心聚焦、為大局助力。合肥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堅持“走出去、引進來”。2020年啟動“智匯合肥高校行”,網上網下“走南闖北”,開辟供需對接、靶向引才、聯合培養新路徑,初步建立校企溝通對接機制。

2021年,“智匯合肥”品牌再度擦亮。3月,“智匯合肥高校行”面向35家國有企事業單位、283家重點產業企業征集崗位3.6萬個,走進13城36校,開展近80場活動,收到簡歷23萬份。

“人才是合肥發展的第一資源和關鍵要素。”2021年9月18日,“智匯合肥·全球云聘會”重磅啟動。1880家重點產業企業線上發布23078個招聘職位,可吸納就業人數43萬人,104所國內外高校近300萬人次在線參與。

人才不斷,事業永新。今年以來,合肥新增就業參保38萬人,其中大學生24萬人。

海納百川,引才用智。正如京東方集團合肥區域黨委書記、總經理李賓所言:“合肥呈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十足的發展活力、廣闊的干事舞臺,是一座適合年輕人闖一闖、拼一拼的城市。”2010年他碩士畢業,通過校園招聘從西安來到合肥,加入京東方,成為一名彩色濾光片研發工程師,由此開啟了在合肥的職業生涯。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也是“智匯合肥”眾多受益企業之一。“從成立之初的課題小組,發展到如今的首批中國創業板上市公司,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批優秀人才的支撐。”安科生物副總裁宋社吾深有感觸地說,明年將要上市的一種新藥,不僅打破國外壟斷,還降低醫保成本,惠及更多患者,這些成果都離不開合肥人才的聚集和人才隊伍的壯大。

“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各類人才支撐。舉辦‘智匯合肥’系列活動,就是要創造機遇、創新平臺,集聚更多專業緊缺人才、更多優秀大學畢業生,以高質量引才助力高質量發展。”合肥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真心愛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讓人才創業有機遇、發展有平臺、事業有成就,努力把人才優勢轉化為促進發展的優勢。”

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合肥以產聚才、以才興產,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力爭五年實現百萬大學生在肥就業創業。

合肥,一座年輕的城市,一座越來越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城市。合肥深情發出邀請,歡迎“風華正茂”的同學,來到“風雨兼程”的合肥,共創“風生水起”的輝煌。
 
安徽大學校園內,大學生在參加企業招才引智招聘會。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為吸引更多人才前來創新創業創造,合肥正努力營造共育共享的人才環境,為人才立業“護航”、讓宜居城市溢滿芳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事業是感召力,環境是吸引力,服務是凝聚力。近年來,合肥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城市發展引來源頭活水,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重點,聚力保障。固其根本、根深葉茂,浚其泉源、源通流暢。“養人的合肥”正在加快打造“人才強市”,積極布局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科技產業,出臺“重點產業人才7條”。新來合肥重點產業企業工作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在肥無自有住房的,可分別按照不高于90㎡、70㎡和50㎡的標準,免費3年租住國有租賃公司住房。普惠性政策讓有“一技之長”的人,在合肥有“一席之地”、能“一展所長”。

——用心服務,用情留人。合肥出臺首部關于科技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即市科技創新條例,將于明年1月1日施行。將每年9月20日設立為“合肥科技創新日”。成立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領導全市科創工作,并邀請專家參與全市科技創新重大決策。2021年2月,在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合肥市為楊金龍、葉向東、陸夕云、吳宜燦、俞書宏5位在肥服務院士頒獎,并給予補助經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感慨道:“合肥市對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持的力度和強度越來越大。”

以心交心,心心相印。合肥積極落實好各項保障措施,“零距離”聯系服務人才、“零懈怠”解決人才急難愁盼,靠優質服務強化人才黏性。2020年以來,合肥市將在肥“兩院”院士列為市委保健對象,組織近百名高層次人才參加長三角國情研修,連續三年開展人才服務大調研;開展重點產業企業引進人才獎補,鼓勵支持重點企業多方式引進各類人才;發放重點產業企業高層次人才崗位補貼,引導高端人才在肥穩定就業。2021年1-11月,合肥已向1.14萬名青年大學生和432名高層次人才發放租房補貼,讓人才在合肥安居樂業。

——優化政務,優良環境。合肥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日辦結率、全程網辦率實現100%。入選全國十大“辦事不跑腿”城市,全國7個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非常高”的城市之一,政務環境排名全國第三。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完善規范化常態化溝通機制,力求“隨叫隨到”,更要“說到做到”。響鼓重錘、重拳出擊,有諾必踐、承諾必辦,持續用力破解上學難、出行難、停車難、拆違難、上樓難、辦證難、就醫難等30余項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的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

——一湖清水,一幅畫卷。“登高四望皆奇絕,三面青山一面湖。”良好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合肥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始終沒有忘記生態治理,始終用心用情描繪人水和諧、城湖共生的美麗畫卷。“大手筆”繪畫巢湖,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從“五大工程”濃墨重彩到“四源同治”精雕細琢,努力“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2020年,巢湖整體水質創1979年以來最好紀錄。目前,全湖水質穩定保持IV類。計劃到2025年,實現巢湖流域國考斷面穩定達標,全湖水質穩定Ⅳ類,努力成為大湖治理的典型范例。我們可以期待,八百里巢湖必將呈現出一幅碧水藍天、煙波浩渺、白鸛云集、魚躍人歡的美麗景象!盎然綠色,正在成為合肥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良好生態,日益成為廬州百姓幸福生活的常態。

用心專注、貼心服務、悉心呵護,良好的人才環境,讓更多人才在茫茫人海中多看合肥一眼,對合肥既能“一見鐘情”又能“日久生情”,讓“養人之城”更養人、“創新愉快”更愉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趙崢研究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城市層面的生動實踐。合肥充分考慮人才發展和城市發展雙重需要,著力構筑人才創業創富的創新平臺、產業平臺,優化人才發展生態和服務環境,厚植愛才用才的人才文化,顯著提升了人才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僅增強了合肥城市人才吸引力和競爭力,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示范。”

在趙崢研究員看來:“面向未來,合肥應進一步結合新時代人才發展需求,綜合研判和分析城市人才的規模、結構、密度、質量,統籌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加大高品質、可負擔、可持續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擴大人才領域的制度性開放步伐,努力為國家人才強國戰略探索提供更多實踐支撐。”
合肥璀璨夜景。


壯麗新征程已然開啟!這是一個大展宏圖的時代,這是一片大有可為的熱土!

踏上新征程,我們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努力為八方人才“亮燈三千、花開滿城”!

踏上新征程,我們走好新的趕考之路,“不敢有絲毫的自滿,但懷有無比的自信”,初心如磐,意氣風發!

踏上新征程,我們勇當“兩個開路先鋒”,爭當享譽全球的科創名城,“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明其所往,知所趨赴!

揮毫潑墨,奮筆賡續!起筆,即要時代眼光;落筆,力為時代矚目!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