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中國共產黨合肥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合肥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四五”期間合肥如何發展?二〇三五年合肥將成為什么樣?《建議》透露出很多亮點!

亮點一: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奮力高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力成為全面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的全國示范城市,奮力邁向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建設全球科創新樞紐,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建設取得重大成果,高端創新要素密集、科技創新實力雄厚、國際創新交流活躍、創新成果輻射廣泛。

建設區域發展新引擎,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邁上更大臺階,人均生產總值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通江達海的戰略位勢充分彰顯,帶動合肥都市圈成為長三角區域和長江經濟帶重要增長極。

建設美麗中國新樣板,八百里巢湖更加美麗動人,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城更靚的美好圖景精彩呈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生態成為合肥重要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建設城市治理新標桿,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全面融合發展,智慧城市、宜居城市、韌性城市、平安城市、法治城市建設力爭走在全國前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更加完善,文明和諧的社會風尚廣泛形成。

建設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基本實現,城市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亮點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高質量發展首位度在全省加快提升,人均生產總值加快躋身長三角城市前列,綜合實力加快邁入全國城市二十強并力爭前移。

——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協同發力,前瞻性研究成果不斷涌現,關鍵核心技術接續突破,創新平臺和創新人才更加集聚,科技創新主要指標穩居全國前列,全球創新樞紐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穩步增強,建成5個左右國家級產業集群,“芯屏汽合”“集終生智”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產業地標。

——打造具有國內比較優勢的數字經濟高地。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智移云”產業集群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取得更大突破,城市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數字應用安全高效,數字經濟成為推動合肥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長三角一體化全面推進,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形成一批制度創新成果,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和弦共振,營商環境力爭全國一流,創新生態更加優良,市場主體更有活力,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全面增強,城市消費能級大幅提升,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鏈接。

——打造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巢湖成為合肥“最好名片”,駱崗生態公園成為城市建設新標桿,“大湖風光、江淮風韻、創新風尚”的城市特色更加彰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現代都市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居民收入增長高于經濟增長,教育強市、文化強市、體育強市、健康合肥、平安合肥等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社會公平正義持續彰顯,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均衡,城市治理智慧高效,安全發展保障有力。


亮點三:加快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

堅持全域創新理念,依托“一心一谷三區”,創建國家級科學城。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依托國家實驗室,聚焦量子通信、計算、測量三大領域,加快建設量子信息創新成果策源地和量子產業集聚地。

打造“科大硅谷”,依托中國科大等在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建設海內外校友科創基地。

打造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創新策源強勁、成果轉化高效、生活服務完備、生態環境優美的科學新城。

打造國際科學交流和創新成果集中展示區,依托濱湖國際科學交流中心等,創設一批國際知名科學品牌活動和高端權威論壇。

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依托安徽創新館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加快培育形成千億級科技大市場。


亮點四: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立足產業優勢,實施“2833”工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2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家電和智能家居、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光伏新能源、生物醫藥和大健康、新材料、綠色食品、創意文化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3個千億級龍頭企業,培育300個左右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冠軍”企業。培育布局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導體、精準醫療、超導技術、生物制造、先進核能等未來產業,搶占發展制高點。


亮點五: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構建“中心引領、兩翼齊飛、多極支撐、嶺湖輝映、六帶協同”空間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功能品質。

中心城區引領:高品質建設中心城區,構建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提高發展活力、塑造生態引力、增強輻射能力。

高起點規劃建設駱崗生態公園,充分體現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新方式,打造人民共享、引領未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會客廳”。

濱湖片區要突出商務會展、現代金融、科創服務、旅游休閑等功能,打造展現大湖風光的國際化新城區。

老城區要加快更新改造,傳承城市記憶,加速業態升級,打造多元融合的高端服務業集聚區。

天鵝湖片區要提升國際化品質,完善公共服務功能,促進新興業態集聚,打造全國一流的現代文化商務區。

東部新中心要聚焦工業遺產保護開發、生態環境修復、新型業態培育,打造充滿活力的老工業基地轉型示范區。

推動肥東、肥西、長豐與市區一體化發展,謀劃推進縣改區。

東西兩翼齊飛:做強以高新區、經開區為引擎,以新橋科創示范區、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西部運河新城、肥西產城融合示范區、合廬產業新城等為支點的西部增長翼;

做大以新站高新區、東部新中心為引擎,以下塘產業新城、肥東產業新區、合巢產業新城等為支點的東部發展翼,促進區域更加協調發展。

多極發展支撐:按照中等城市標準,提升巢湖城區、長豐縣城、廬江縣城等承載能力,打造市域三大副中心。依托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打造一批特色城鎮。

嶺湖相互輝映:以巢湖為核心、江淮分水嶺為屏障,構建藍綠交織、山水交融的全域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格局。

六帶協同共進:沿主要交通廊道,提速建設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蕪馬、合安、合銅六大發展帶。

此外,還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強化“三線一單”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構建“南湖北嶺、多片多廊”的市域生態系統格局。



亮點六:壯大縣域經濟

健全促進支持縣域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圍繞爭創“千億縣”目標,全面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五縣(市)經濟增速力爭高于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實施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行動、小城鎮基礎設施及環境提升行動,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升級。

統籌市縣產業布局,引導縣域圍繞全市主導產業發展,實施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加強縣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力爭實現協同創新平臺縣域全覆蓋。


亮點七: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

實施巢湖治理三大工程,加快建設巢湖生態文明示范區,全力打造綠色發展美麗巢湖。

實施巢湖碧水工程,構建全流域、全過程水污染防治體系,實現全湖水質穩定Ⅳ類并力爭更好。整治“點源”污染,加強環巢湖重點污染源治理,補齊提標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完成農村改水改廁,推進城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整治“線源”污染,推進環巢湖小流域綜合治理,鞏固提升南淝河等重點河流治理成果,加強清水河流保護,推廣全流域生態補償,實現國考斷面及干支流全面達標。整治“面源”污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畜禽養殖無害化,實現環湖1公里內化肥農藥“零使用”,高標準建設環湖濕地、林帶,修復環湖礦山。整治“內源”污染,精準開展湖盆勘測,加強藍藻防控體系建設,削減湖體污染存量。

實施巢湖安瀾工程,完善流域氣象水文監測網絡,提高流域總體防洪標準,推進巢湖大堤及重要圩口強基固壩,規劃建設環湖行蓄洪區,建設安全可靠的泄洪通道和強大靈活的閘站樞紐。構建巢湖流域水資源調配工程體系。

實施巢湖富民工程,全面實施巢湖禁捕退捕,打造環湖綠色有機農業帶,培育高附加值有機農產品品牌,建設環巢湖國家旅游休閑區,加快休閑農業、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機制,實現環境美、文化熱、旅游火、百姓富。


亮點八:全面增強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落實交通強國試點任務,實施“1155”行動計劃,力爭到2025年末,建成及在建鐵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城區快速路500公里、軌道交通500公里。

大力推進沿江高鐵合寧、合武段和合新、合肥—安康高鐵等項目建設,建成“站城一體”的新合肥西站,推動肥東高鐵站改造升級為合肥東站,基本形成“時鐘型”高速鐵路網。

加強國省干線建設,加快明巢高速、德上高速合樅段、岳武高速東延無岳段等項目建設,形成“兩環十三射多聯”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全市所有鄉鎮15分鐘上高速。

構建“公鐵水空”多式聯運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動合肥1小時通達省內其他設區市、2小時通達長三角城市群和鄰省省會、3小時覆蓋全國主要城市。





亮點九:打造“學在合肥”教育品牌

高質量普及學前至高中階段15年教育,提升在園幼兒公辦率和普惠率,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實施普通高中倍增計劃。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推廣區域教育結對幫扶、集團化辦學等模式,積極引進國內外名校在肥辦學,構建與人口規模和群眾需求相適應的高質量教育供給體系,打造“學在合肥”品牌,讓孩子們從“好上學”到“上好學”。


亮點十:實施名醫名科名院建設工程

深化與國內外高水平醫院合作,培引一批醫德高尚、醫技精湛的醫學領軍人才,打造一批全省領先、全國有名的特色醫技科室,建設群眾信任的優質品牌醫院。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