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科學島“強磁場”吸引 8位哈佛博士后扎根合肥創新創業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摘要: 在合肥市區西北角,科學島被合肥人的“大水缸”董鋪水庫三面環繞,中科院強磁場中心就坐落于此。
在合肥市區西北角,科學島被合肥人的“大水缸”董鋪水庫三面環繞,中科院強磁場中心就坐落于此。科學院路跨過董鋪水庫,將之一分為二,沿著科學院路轉至創新大道,兩旁樹木郁郁蔥蔥,十分幽靜。左手邊不遠處就是中國科學院強磁場中心大樓,正是這個“強磁場”,在近幾年間陸續吸引了8位哈佛大學博士后扎根科學島。這8位哈佛博士后大多在哈佛就相識,他們都不是安徽人,卻都在島上安了家。比起國外,科學島是更適合他們安安靜靜搞科研的好地方。
期待為所熱愛的土地做更多事情
第一個從哈佛回國來到科學島的是王俊峰博士。200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俊峰得知中國要建立自己的強磁場實驗室,這讓王俊峰很興奮,他正是在美國強磁場實驗室讀的博士,知道強磁場實驗室對于現代科技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研條件。“我就想如果有機會的話,自己也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對個人,對國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幫助,畢竟自己做了這么多年的相關研究,能夠為自己所愛的這塊土地做更多事情,還是非常期待的。”
當年6月份,王俊峰回國來到科學島,與時任合肥研究院黨委書記、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主任匡光力促膝長談,一拍即合,當天晚上就決定留下。隨后便萬分激動地連夜給妻子打電話,說自己決定回國搞科研。王俊峰半開玩笑地說,“科學島磁場很強,匡書記磁場更強。”
王俊峰這個決定當時在周邊很多人看來是倉促的,但只有王俊峰自己知道,為什么堅定地回來。“強磁場是一個新的研究單元,所有的事情都還是一張白紙,白紙起步也許會更難,但是他最大的優點是,給你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機會,你又可以跟著世界上非常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建成世界最高水平的強磁場裝置,用這些裝置,做世界一流的科研,我覺得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不久后,在哈佛醫學院從事癌癥研究的林文楚,一度遇到了事業瓶頸,無論多么努力始終是實驗室的一名打工者,無法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這讓他陷入迷茫。2013年,王俊峰所在的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圓滿完成,在他的引薦下,林文楚回國,正式來到中心工作。
從2009年8月回國,今年是王俊峰回國的第8年,王俊峰坦言,現在回頭看,覺得當時自己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假如重新選擇的話,還會選擇來合肥。”
越洋來皖夫妻雙雙“把家還”
哈佛大學醫學院是全世界科研條件最頂尖的醫學院之一,在那里,可以接觸到前沿的研究,受到專業的訓練。離開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個比較艱難的決定,離開美國回到合肥尤其不容易。如何說服家人一起回國也相當考驗。王俊峰告訴記者:“做決定當晚,打電話給身在美國的妻子,比劃了半天才說清楚合肥科學島的具體位置。”但出于對另一半的支持,家人并沒有成為博士們歸來的阻力,相反,8人中有兩對是夫妻雙雙“把家還”。
劉青松曾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后研究員,后又供職哈佛大學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10年初,劉青松跟著回國代表團一起回上海,受朋友邀請來肥,到科學島轉轉。“我記得當時科學島路邊的樹根部剛刷過石灰水,潔白一排,非常整齊,給人一種軍營的感覺。我從小向往軍營,當時就認定這就是我創業的地方,我要來干。”隨后,劉青松打電話給妻子劉靜,兩人決定回國,并先后于2012年7月和2013年2月回國,在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擔任研究員。
夫婦倆攜手回國來肥的還有王文超、張欣夫婦。劉青松確定要和妻子回國后,又試圖帶動王文超夫婦一起回來。“我們跟青松在同一個樓道,經常一起吃飯,就聊到國內有個強磁場裝置,需要一個腫瘤分子生物學方向,一個細胞對磁場響應,她們問我跟文超能不能回去做。”
張欣把這個事情告知王文超時,王文超非常激動:“可以啊,我們為什么不能考慮回去呢?”王文超當即拍板決定回國,并帶領妻兒一起來到科學島。
張欣回憶說,他們和王俊峰等人在哈佛就是很好的朋友,2009年王俊峰回來后跟他們說到合肥強磁場,但那時候一點概念都沒有,“后來回來發現真的很不錯。”
島上環境好孩子教育不用愁
對于很多科研工作者來說,科研環境尤為重要。科學島遠離鬧市、三面環水的環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幾位博士后。王俊峰回國的第一站就是合肥,“到了科學島后,感覺環境非常幽美,跟北京、上海比可能不那么發達,但更安靜一點,更適合做學問。”
“當時還有一個擔心,就是兩個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他們回國時幾乎不認識漢字。但現在兩個孩子一個在島上讀小學,一個在五十中讀書,都很好。”張欣則告訴記者,她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回來,“島上有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太有幫助了。”
而對張鈉博士來說,除了科研,健身環境同樣不可缺。“做科研有需要熬夜的時候,就得拼命熬,在這之前就要把身體搞好,保持體力和精力。”張鈉在國外多年一直喜歡網球、游泳,工作之余就去健身。而他表示,回國之后生活對接很平穩,“網球場地很好,用電也很方便,周圍景色非常漂亮。”
任濤是8位哈佛博士后中回國最晚的一位,但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是強磁場中心的特聘研究員了。“當時他們回來就邀請過我,但由于在美國的工作性質,沒能及時回來。”在擔任強磁場中心特聘研究員期間,任濤曾到過科學島,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憑著對伙伴的信任,和與強磁場中心合作的體驗,他堅定地選擇了科學島。“尤其是2014年以來,國家創新創業氛圍濃厚,我覺得無論對于個人發展還是國家科技進步,都是個好契機,加上7位伙伴們反饋的信息和前期與強磁場合作的基礎,感覺很好,決定回國。”
到合肥科學島以后,任濤告訴自己,既然想回來,就要把心態沉下去,留下來。于是來合肥第二天,他就辦了張公交卡,坐公交把合肥轉了個遍,“我出生在山東泰安,但當時心里就覺得,我就是合肥人了”。
一批世界頂級科研成果相繼誕生
隨著任濤的加入,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團隊在短短幾年內增加到8人,王俊峰和張鈉重點研究對象是蛋白質和DNA、RNA,屬于分子層次,張欣研究對象是細胞,林文楚重點在動物組織,劉青松、劉靜等研究藥物研發,重點針對人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鏈條。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來到科學島后,林文楚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并從美國、德國招聘成立了國際一流的實驗團隊。短短幾年內,便在強磁場介導腫瘤治療和檢測、腫瘤基金組轉化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林文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高興能夠為解決老百姓的疾病問題努力,“我有信心把我們的科研做得越來越漂亮。”
對比國外科研環境,王俊峰認為,科學島的優勢在于硬件設施較好,多學科交叉,同在一個島上,有物理、生物、化學各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交流和思考,從而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比如用生物的辦法合成新材料,比傳統的化學材料有特別的性質,用光控制蛋白的結構,是物理和生物學的結合。”
科學研究是神圣的事業,國家給這些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平臺,而他們也不負所望。劉青松在科學島上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相關抗腫瘤新藥研發也已啟動,“抗腫瘤藥物研發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咱們國家今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如果能轉變成商業資產進行運作,這樣我們就可以大規模融資,用于研發投入。我覺得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目前,中科院強磁場中心已建成磁場強度在世界排名第二的穩態強磁場裝置,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中科院強磁場中心將加快建設國家強磁場科學中心,躋身世界頂尖的穩態強磁場科學中心行業。
合肥計劃5年面向國內外引進數百名高層次人才
去年底以來,我省全面實施“五大發展行動”,創新驅動發展是該行動計劃的靈魂,而人才是創新發展的關鍵。
據不完全統計,省會合肥現有海歸人才600余人,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各開發區及留學人員創業園。目前,合肥共集聚“兩院”院士82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95人、省“百人計劃”專家80人,合蕪蚌創新獎人才11人,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177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海歸人才。
為進一步引進優秀人才,合肥市又啟動“雙引雙培”四大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面向國內外引進200名左右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0名左右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培養扶持200名左右長期在肥創新創業的“廬州英才”,以及200名左右本地產業創新團隊。為此,合肥市財政將加大資金配套力度,設立5億元自主創新資金和不少于1億元的天使投資基金,支持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
今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復同意安徽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繼上海之后國家正式批準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我省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實施創新發展行動取得的重大進展,標志著安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為貫徹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科學中心)建設,聚力引進一大批國際國內高層次人才,5月9日省委省政府聯合印發《關于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人才工作的意見(試行)》,在加大引才獎補力度、提供簽證居留便利、提供稅收優惠等10個方面為高層次人才制定了特殊政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尤其是在科研領域的突破,正在喚起海外留學人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內心歸屬感。新一輪留學人員歸國熱正在醞釀,安徽越來越成為歸國人才創新創業的高地。
創新發展重振科技自信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曾經走在世界前列,英國著名科技史學者李約瑟曾說,中國的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更是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此外,在數學、天文、建筑、醫學等方面,古代中國人都取得過領先世界的成就。
然而,近代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科技一度遠遠落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批批國內名校的畢業生選擇出國深造。“剛出國時覺得國外的條件確實好,如果把國外實驗室比作高級轎車勞斯萊斯的配置,那國內實驗室當時還是一般電動車的水平。”張鈉如此打了個比方。
正如任濤和劉靜所說,10多年來,中國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在研發硬件水平上已經與國外沒有太大差距。近來美國削減了公共科研經費,科研人員申請經費越來越難,而中國仍在上升期。“越和國外比較越自信,對中國科研的未來充滿信心。”
現在是在中國做科研最好的時代。中國有更大的舞臺,能提供更多的機遇和上升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吸引全球人才,正形成前所未有的留學人才歸國潮。而這些,都要得益于國家加大科研投入,為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搭建世界一流的平臺。
科學島上很寧靜,最近涌來的媒體記者,讓這些哈佛博士后們多少有點不適應。他們稱,自己只是萬千海歸大潮中的一員,只是想把科研做得更好,從而造福于人類。在科學島、在合肥、在安徽、在全國,這樣的海歸人才還有很多。8位博士后集體歸國,不僅折射的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顯著增強,也彰顯安徽正在成為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集聚的高地。
什么是穩態強磁場?科學家為何追求更高磁場?
去年11月,由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在科學島正式投入使用,并在首次實驗中就獲得了40萬高斯、位居全球第二高的穩態超強磁場,為我國探索前沿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基礎平臺。(45萬高斯是由美國實驗室取得的全球最高紀錄)
說到“穩態強磁場”,很多人可能會感覺陌生。不過其實可能早就接觸過它。例如,磁共振成像就是穩態強磁場的典型應用之一。
因為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核外有電子軌道磁矩、自旋磁矩,核內有核磁矩,而強磁場對于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有強烈作用,所以,它能夠改變核自旋和電子結構,進而改變物質特性。強磁場就是科學家的研究利器。提供強磁場的磁體稱為強磁體,強磁體提供給科研人員非常規的、極端的強磁場環境,在此極端環境下,物質內部就展開了一個個奇妙的未知故事,科學家就可以探尋大自然隱藏至深的秘密故事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整天忙忙碌碌為何?就是建設能產生穩態強磁場的強磁體。
強磁場作為一種極端條件,在很多領域愈來愈顯露出它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誘導新物態:強磁場可以有效地調控材料的電子能帶結構和電子、原子、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誘導出新的電荷、自旋、軌道等有序態,使之出現全新的物質狀態,從而呈現出豐富的新現象。例如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就是通過強磁場揭示出來的,并分獲1985年和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另一方面能夠催生新的重大應用技術:例如強磁場作用下的電磁冶金技術、化學反應合成等。
由于強磁場在物理、材料、化學、生物學以及測量新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應用,強磁場極端條件被國際上稱之二十一世紀科學、工程和技術的交叉聯合體;又被稱之為諾貝爾獎的搖籃。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