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16個大項目483個單項工程,二期98個大項目上千個工程,三期44個大項目,單項工程也是上千個,包括工程類、征地拆遷類和咨詢類。這么多項目涉及到所有縣市區、開發區,點多、面廣、戰線長、時間久,如何實行有效的管理,就成為擺在合肥市相關部門面前的難題。合肥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了資金來源和過程管理的難題,走出了一條環巢湖治理的“合肥模式”,一把管起上千個工程。
 
  創造性實施第三方巡查制度
 
  合肥人意識到,巢湖綜合治理必須要走制度管理創新之路。從項目謀劃到竣工驗收,全過程都實施制度化管理。
 
  為推進工程進度,巢湖綜合治理實行工程調度制度。工程建設實行“周報告、月調度、季檢查”制度,承擔建設任務的各責任主體及相關部門都明確了一名具體聯系人,負責向合肥市發改委報送簡報。
 
  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巢湖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眾多,領域廣泛,建設內容紛繁復雜,按照工作要求以及項目審批和監管程序,嚴把“三關”。
 
  具體來說,一是把好項目“進口關”,對項目立項前規劃、環評、土地預審等前置程序和項目建設內容從嚴要求,認真審查;二是把好“時間關”,在專家會審和充分論證基礎上,對項目立項、可研和初設審批,堅持從快審批,特事特辦,不誤工期;三是把好“監管關”,多次參與項目集中調度、分縣(市)區調度和專項調度,對項目推進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及時協調處理;主動參與市督查組,不定期開展項目建設現場督查。
 
  在金寨路高速入口附近的一條僻靜的小道里,巢湖城投在這里臨時辦公。每個月,這里都會召開一次第三方巡查工作匯報會,并對第三方巡查單位實施百分制測評。巢湖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胡厚軍介紹,這是合肥市為規范工程建設,創造性地實施的第三方巡查制度,對示范區建設項目開展第三方巡查,要求項目實施單位對巡查發現的問題限時整改。
 
  設立資金池解決資金難題
 
  胡厚軍表示,大型湖泊治理是一場比耐力、比毅力、比智慧的持久戰,史無前例大規模的綜合治水壯舉,需要時間,更需要資金支撐。
 
  合肥市在工作方式上,創新環境治理投融資體制,統籌設立資金池,與國開行的合作為環巢湖治理打下了基礎。自2012年開始,合肥市通過多渠道“融資”,創新型“融智”,提升規范管理資金水平,為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等重點項目提供資金保障。
 
  合肥市政府副秘書長、環湖辦主任高斌友介紹,2012年11月,經合肥市人大批準,合肥市政府成立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專項資金池,實行專戶管理,專項用于工程項目資本金和債務本息償付。
 
  那么,資金池模式到底有哪些好處呢?巢湖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德潤表示,“資金池首先解決了巢湖治理的可持續性問題,池子里的錢是一直在那里的,每年有近40億用于還本付息和項目資本金,給了金融機構很大的信心,池子發揮了很強的杠桿作用。”
 
  這些年里,環巢湖治理一直離不開國開行的身影。在融資審批流程的創新中,國開行安徽省分行和合肥市有一個集中辦公的制度,各個相關單位集中到一起辦公。
 
  胡厚軍介紹,為了高效快捷地撥付資金,合肥市將資金申報流程化,這樣一來,資金能夠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時間撥付出去,能夠節省6道環節、5道程序。
 
  通過創新銀政合作機制、創設專項資金池、創新融資審批流程等工作方式創新,“工程首期撥付不超過3個工作日,其他不超過3個工作日。合肥形成了一種中醫綜合治理的方式,從而有效解決了巢湖治理的資金來源問題和治理的可持續性。”宋德潤表示。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