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平添創新發展強力引擎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 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動員大會現場
2月27日上午,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動員大會召開,標志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面啟動。 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在動員大會上指出,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中央賦予安徽的歷史使命,標志著安徽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根據建設規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到2030年將邁入國際一流國家科學中心行列。在創新發展道路上,安徽又平添一臺強勁的新引擎。 新優勢:國字號“金招牌”落戶合肥 今年1月10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批復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這是繼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后,國家正式批準建設的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是全國著名科教之城。“合肥之所以能獲得認可,與其在大科學裝置、學科建設、新興產業集群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基礎和優勢有很大關系。”安徽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擁有全超導托卡馬克、同步輻射、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形成了集群優勢。這些大科學裝置在國內乃至國際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同步輻射裝置達到國際低能光源的最高水平;全超導托卡馬克是國際首個、國內唯一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穩態強磁場裝置是國內唯一、指標參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強磁場實驗裝置。 得天獨厚的科技創新優勢奠定了科學中心落戶合肥的堅實基礎。更是讓合肥的創新站在了更高的臺階上,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提供了重要支撐。 新起點:邁向國際一流科學中心 新春伊始,在合肥高新區長寧大道與燕子河路交叉口,合肥市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牽手”共建的離子醫學中心項目建設正酣,未來一座國際一流的離子醫療中心將在這里誕生。作為健康領域的創新平臺之一,這所高端的醫療中心計劃在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屆時,每年將治療2000名腫瘤患者,填補國內質子治療領域空白。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安徽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信息領域,建設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爭創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和聯合微電子中心;能源領域,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和分布式智慧能源創新中心;健康領域,建設離子醫學中心與大基因中心;環境領域,開展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裝置的預研。 根據建設方案,科學中心分四個層級建設:首先是核心層,建設量子信息重大創新基地,新建一批大科學裝置,提升現有大科學裝置性能和開放度,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其次是中間層,建設世界一流的創新型大學和研發機構,以及離子醫學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等一批產業創新中心。第三是外圍層,引領新興產業高端發展,促進科學中心與“三重一創”(即: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創新型產業體系)互為支撐,構建涵蓋“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的全鏈條式產業創新體系。第四個層級是組織實施大型科技行動計劃,借助高度開放的協同創新網絡,將核心層、中間層、外圍層三個圈層緊密聯系起來,開展跨學科、大協作、高強度的科技創新活動。 “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就是要依托合肥地區大科學裝置集群,聚焦四大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產生變革性技術,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其打造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科學研究的制高點、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安徽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新動能:為創新發展平添強力引擎 去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這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制的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將有助于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擴大國際領先地位。 近年來,安徽科技創新成果亮點頻頻:“一號工程”量子信息重大創新基地工作有效展開,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合肥—上海段率先開通,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顯示觸控玻璃實現量產…… “創新是安徽最寶貴的遺傳基因。”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動員大會上,省委書記李錦斌強調,在新一輪創新發展中勇立潮頭,下好創新“先手棋”。 統計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安徽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由1.32%提高到1.96%,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9.1倍、總量居全國第7位,區域創新能力連續5年居全國第9位、中部第1位。 隨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推進建設,安徽創新發展將奮楫揚帆,勇立潮頭 責任編輯: 維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