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高大的法梧下,袁孝寶手拿螺絲刀,一把插進粗壯的樹干里,左右兩下,一條白色的小蟲子就露了出來,“這是天牛的幼蟲,法梧的‘頭號天敵’。”作為合肥最主要的行道樹,再粗壯的法梧也經不住天牛的蠶食。昨日,記者現場探訪了這群城市里的“蟲蟲特工隊”。他們在炎熱的夏天,走上馬路,手工掏蟲,守護樹木茁壯成長。

 

  “你看,這里流出了黃褐色的液體,就是天牛幼蟲的分泌物,這里肯定有蟲子。”今年46歲的袁孝寶是一位綠化養護工人,“少說也掏出了幾萬只了吧。”他說,憑著經驗,看見樹干表面有液體長長的一條線路就說明有蟲子鉆進去了,找準洞眼后,螺絲刀伸進去順著“蟲路”左搗搗右搗搗,“幼蟲躲在里面吃樹干慢慢長大,但‘蟲路’分叉多,要多找一會兒才能保證不遺漏。”他很自信地表示,現在基本能做到一掏一個準了。“一天下來要巡查一兩百株法梧,一年怎么也能掏幾千只。”

 

  瑤海區綠化養護管理處副主任宗廣先介紹:“每年的7至9月份,是天牛幼蟲孵化的高峰期,白白胖胖的幼蟲靠蠶食樹干成長。”“別看這些法梧又粗又壯,如果一株上有幾十只幼蟲鉆進去,很容易就將樹干咬空,導致樹木枯死。”他說,天牛已成為法梧的“頭號天敵”。目前,防治的方法有三種,除了人工掏蟲以外,還可以用棉簽沾上藥水封堵蟲孔,或者用農藥噴灑樹干和樹冠。“藥物殺蟲的方法沒辦法深入到樹干內部,效果不明顯。還是人工方法最奏效,蟲子直接掏出來就沒有了。”但是,這種“笨方法”比較辛苦,工人們每天早上6:30就開始工作,一天連續工作8個小時,雖然避開了當天的最高氣溫,但是室外地表氣溫仍然達到35至40℃。

 

  據統計,瑤海區范圍內共有15200余株法梧,“每年要進行一次地毯式的排查,每一株樹都要巡查一遍。”目前瑤海區市政園林辦綠化養護管理處累計投入110余人次進行作業,共計排查防治法梧樹5000余株,已有兩千多只天牛幼蟲落入“法網”。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