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由感應器、基站和電腦組成的“天眼”設備,可以實時捕捉到白蟻的活動,從而精準防治。為有效防治白蟻,在合肥包公園安裝設備后,安徽農業大學近期也安裝了類似的裝置。8月2日下午,在安農大,本報融媒體獨家現場直播了合肥市白蟻防治所專家的講解。專家表示合肥目前對白蟻的防治正由以往的人工偵測向互聯網智能偵測轉變。

  地上插個圓筒 白蟻活動全知道

  昨日15時,合肥白蟻防治所信息管理科副科長朱艷燕和技術人員來到安農大勤政樓前,沿著林間步行道查看一個插在土壤里的柱狀圓筒,每個圓筒的蓋子上都編了號碼。

  圓筒被從土壤中抽出后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四周以木條包裹的裝置。“白蟻最喜歡啃食木頭”,技術人員介紹。這樣的圓筒是捕捉白蟻活動的傳感裝置,利用的就是白蟻的習性。 圓筒里還內置了兩根信息棒,棒子里面注入了一些玻璃小球。專家說,如果有白蟻到里面咬穿木頭,玻璃小球就會隨重力作用下落而觸動底部的報警機關,圓筒會發出信號,現場的基站會將信號第一時間傳回白蟻防治所電腦上。在電腦端,白蟻活動觸發了的感應器都會顯示為紅色,沒觸發的為綠色,這樣防治人員就可對現場的白蟻活動區域情況一目了然。

  同樣的,白蟻防治所的工作人員在手機上也可實時看到信號。朱艷燕在現場打開手機上的專用APP,顯示出合肥已安裝了這套“天眼”裝置的區域——包公墓及安徽農業大學,屏幕上一個個綠點就是傳感器所在的位置。

  白蟻智能防控 將在肥逐步推廣

  朱艷燕介紹,目前包公墓區域共安裝了250個監控圓筒,通過信息收集,工作人員已對發現的2處白蟻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投放了藥物進行防治。安徽農業大學勤政樓四周共安裝了110個監控圓筒,每隔3~4米一個,截至目前還未監測到大面積的白蟻活動。據了解,這樣的監控裝置每個成本約為150元,還要配合安裝在現場高樓上的基站及電腦使用。

  朱艷燕說,之所以選擇這兩個地方試點,主要因這兩個地方常年樹木蔥郁,濕度水平比城區其他區域高,溫度也適合白蟻生長,多年來也是白蟻防治的重點區域。 新技術的使用,代替了大量人力的現場偵測,且相比人工偵測更為精準,更高效,能夠保證施治更及時。這樣的技術,將在合肥今后的白蟻防治中更多地推廣使用。據了解,從去年4月開始,合肥市白蟻防治已全部免費,市民可撥打防治熱線0551-62642674或登錄合肥政務網點擊相關欄目進行反映。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