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百年的青春,是投筆從戎、以身許國;現如今的青春,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的回信中說:“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五四”,是奮斗的號角;榜樣,是青春的華章。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青春之名擔當奉獻,用奮斗之路書寫無悔人生。安徽省青聯按照全國青聯部署,動員各級青聯組織,聯合多家媒體單位重磅推出《青聯榜樣說》欄目。讓我們一起走近身邊各行各業的青年榜樣,細數他們負重蝶變的耀眼青春。

人物簡介

林新嘉,女,1988年生,安徽六安人。現任六安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六安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六安因心公益志愿服務中心理事長、六安愛心車隊秘書長。

初遇公益的林新嘉,還是皖西學院經管系國際貿易專業的大學生,第一次參加志愿者活動是在上大學時期,和六安本地的一家志愿服務組織一起去山里看望貧困孩子。當看到這些孩子的第一眼,她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幫孩子,從她們的眼神中,看到了純真、善良……她有了去山區支教的想法,覺得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換來一些人的快樂和笑臉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志愿之路,困難重重

就這樣,大學畢業的林新嘉如愿踏上她的志愿者之路。但是,志愿者之路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平坦,因為志愿者服務是一項需要一定社會交際能力及環境適應能力的公益性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會遭遇各種困難及問題,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當然,雖有客觀的外部環境因素,志愿者本身的素質和思想認識是最重要的因素。

雖說志愿工作在人們的心中是非常崇高的,但是真正做起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會接踵而來。

林新嘉回憶起自己最初從事志愿者工作的時候,遭遇了很多煩惱與困惑。其中溝通成了最大的難題:“想找到一種恰當的方式和別人溝通并不容易,部分被服務對象和勸導對象可能會對你有抗拒心理……諸如此類的問題,往往讓你感到深受挫折,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能夠繼續當一名志愿者。”

但這并不是打敗她的理由,在后面的工作實踐中,林新嘉對自己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她認為要把這項工作做好,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有全面的組織計劃,在活動開展之前,就要細致籌備,未雨綢繆,才能萬無一失。一場志愿活動必須有嚴謹的策劃準備,才不會出現遺漏,志愿者也能更加自信地做好工作。

第二就是培養抗壓能力,因為有時候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的,當你面對實際情況時,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困擾著你。此時就考驗應變思維及抗壓能力了。這種能力需要長期磨煉而來。在工作過程中,要逐漸學會換位思考,多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候求助于他人也是一種捷徑,不能過于鉆牛角尖。

第三就是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礙,組織必要的心理培訓課程,讓團隊成員更加系統地學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這種學習一方面可以幫助志愿者克服自身情緒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志愿者了解服務對象的心理動態及情感需求,以幫助志愿者更加順利地融入服務對象的世界中。

林新嘉認為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她看來如果只是安逸輕松,要志愿者做什么?要擁有樂觀的心態,正視一切困難和挫折;用自己的心去包容一切,用自己的愛去理解一切。畢竟,志愿服務是一份充滿愛的工作,是一份需要愛的工作。
 

 
以家人之名,延續志愿之路

志愿之路并不平坦,家人的態度也成了林新嘉路上的小挫折,一開始她的父母并不理解她在做什么,認為這是不務正業,年輕人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本職工作和生活上,甚至還有親戚在她的父母面前諷刺:一年能掙多少錢,還要去搞公益!林新嘉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是面對這一切,林新嘉并沒有過多的解釋,而是帶著父母一起參與公益活動,帶他們去服務比他們年紀更大的老年群體,去做與老人一起包餃子、幫老人打掃衛生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的,父母喜歡上了這種方式。

現在,她的父母甚至每周都會詢問她:這周有沒有活動啊?我們可以參加嗎?爸爸會修小家電,他就去幫居民免費修理一些小家電,等等。對于爸爸來說,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幫助一些人,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林新嘉感動萬分,稱這是對自己最大的鼓勵。

十年志愿,已成習慣

不知不覺,林新嘉參加志愿者工作已有10年了,從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到參與六安市的各類公益活動,如鄰里鄰好、愛心送考、環保志愿行、公益助學,到牽頭發起大型公益類項目,2018年至2019年依托社會福利基金會,在網上發起公益眾籌,項目名稱為心意行動,連續兩年籌款近兩百萬,成為團中央伙伴計劃三星項目。

2019年,在對這份公益事業堅定不移的熱愛中,林新嘉發起成立了六安市因心公益志愿服務中心,她擔任機構法人,想以此帶動更多的團體和志愿者投身六安市志愿服務活動。


 
2020年,還發起決勝脫貧助力新希望項目,為六安市特殊特困青少年,募集三十萬元,用于助學助病。


 
林新嘉感嘆參加志愿服務工作這些年來,城市變化最大的就是市民素質的提升和環境的變化,幾年前街上翻護欄、橫穿馬路、亂扔垃圾等現象時有出現,現在市民素質有了很大的提升,排隊乘車、文明出行等方面體現出來,文明禮儀已成為一種風尚,都爭做文明人,行文明事。

十年間,林新嘉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林新嘉的志愿路好像從未改變,還是從前的那個不忘初心的青年,依然走在志愿的前線!

我志愿,我快樂

志愿者就是自愿奉獻和服務市民,不管再苦再累,都要堅持下去,為這城市的靚麗風景作出自己的貢獻,參與創建工作,見證城市變化。

很多人對公益和慈善的理解不明朗,很多人問林新嘉,你一年收入可能都沒有人家一個零頭多,還做公益,她笑笑說:“我是做公益,不是做慈善。公益,參與的是大眾,這些人可以是平凡的你我他任何人,我們拿著微薄的收入,但是我們有熱愛生活的熱情,有共同的目標和愛好,能夠愿意用我們微小的善舉影響他人來參與我們,來和我們一起為了達到某種變化而努力,這是公益,并不需要我們一定要拿出多少錢或者資金去投入,實際上,每個人最寶貴的是時間,當你愿意把時間分享給你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你已經在投入了。”


 
林新嘉認為公益,就是用你的行為,用你的知識,用你的實際去影響更多人,領導更多的人來參與公眾事務。

林新嘉呼吁更多的市民參與到志愿者的隊伍中來,真正體現“我志愿,我快樂”的初衷。

只有在自己親自去參與才能體會,在眾多的接觸中,在一起文明勸導,在一起服務社區時,那么自覺,那么主動,那么無怨無悔,臉上的笑容也是那么純真可愛。

媒體支持單位
中國青年報、新華網安徽頻道、人民數字安徽、安徽青年報、安青網、中國網韻動安徽、安徽生活網、安徽校媒聯盟、安徽新媒體集團、萬家熱線、合肥論壇、合肥日報、合肥市廣播電視臺、合肥點聚互動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淮北日報、宿州電視臺、滁州市廣播電視臺、六安交通音樂廣播、宣城市廣播電視臺、安徽啟蒙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皖江論壇、黃山市民網絡有限公司、安徽文藝出版社、安徽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安徽皖云傳媒、中國公益新聞網、公益中國網、六安城市網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