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改革開放40年來,安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藝術創作生產和展演展示豐富多彩,文物保護利用成效顯著,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各項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成果豐碩。越來越豐盛的文化大餐不僅讓群眾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為美好安徽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滋養。

  文化惠民

  讓老百姓盡享文化大餐

  即將到來的“兩節”假期里,省城市民有多場大戲可以選擇。從9月19日至10月3日,一場“中國優秀舞劇展演”將在安徽大劇院舉辦,《立夏》《徽班》《粉墨春秋》《一把酸棗》《家》5部舞劇依次登場,為合肥觀眾呈現一場精彩的舞蹈藝術盛宴,并且所有演出均實行惠民票價。這批舞劇都是國家藝術基金近年來立項資助的精品力作,曾分別獲得國內外各種舞臺藝術大獎。

  作為第五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的重要內容,像這樣的好戲、大戲,在全省各地還將不斷上演,一直持續到年底。今年9月8日,第五屆安徽文化惠民消費季在合肥啟動,以“促進文化消費、提升文明素養”為主題,通過“創新推動,精準拉動,政企互動,上下聯動”方式,共開展4大系列40項重點活動,將一直持續到12月。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真正體現了“惠民”的主題。其中“五看刷卡消費立減折扣”系列活動將由財政提供補貼資金(省級資金安排918萬元),采取“總量控制、直補消費、立減折扣、補完為止”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看書、看報、看戲、看電視、看文化旅游景點“立減折扣”優惠,并在補貼額度上向國貧縣傾斜。

  “好戲大家看”系列展演包括中國農民歌會、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全省小戲折子戲展演、文化扶貧攜手小康巡演等9大系列活動,省內外70余家單位共演出1000余場,其中大戲94場,小戲折子戲12場,兒童劇14場,薈萃戲曲、音樂、歌舞、歌劇、音樂劇、曲藝等反映脫貧攻堅、鄉風文明、紅色革命的優秀劇目。藏族歌舞樂《雅魯藏布》,兒童劇《夢想的眼睛》、《誰搶走我的爸爸媽媽》,淮劇《祥林嫂》,墜子戲《套路》……內容豐富多彩的演出將一直持續到年底。

  今年的文化惠民消費季還將推出文創及非遺產品展銷、數字文化產品展覽等活動,展示近年來數字文化產業等新型業態,包括第五屆動漫大賽、信息消費城市行、數字教育資源服務、淮北市第三屆動漫電競嘉年華、馬鞍山“互聯網+文化惠民”等,滿足群眾不同的文化消費需求。

  自2014年以來,我省已連續舉辦4屆文化惠民消費季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帶動文化消費累計超過160億元,參與人次超過2.2億。

  非遺傳承

  設立非遺傳習基地68個

  在巢湖市黃麓鎮掇英軒的紙箋加工車間,紙箋加工技藝項目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劉靖正在小心地整理一幅幅精美的紙箋。在他和掇英軒匠人的手下,通過染色、施膠、填粉、施蠟、托裱、灑金、掙平、水印、描繪等多道工藝,一張張素面朝天的手抄原紙變身或華貴或素雅的紙箋,向世人展示中國紙的魅力。從小耳濡目染,大學畢業后潛心鉆研,劉靖復原了塵封百年的粉蠟箋工藝,并以自己的力量,將傳統紙箋加工技藝不斷傳承開來,發揚光大。在各級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下,劉靖還在巢湖市黃麓鎮征得14畝土地,立志打造出國家級非遺紙箋加工技藝傳習基地和展示活動中心,并將在這里建起全國首家紙箋博物館。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我省共有45人入選,劉靖名列其中。此次我省入選非遺傳人數量居全國第六,涉及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及民俗等8個類別,其中,民間文學和傳統音樂類別為首次入選。至此,我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總數達119人,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個類別中,均有傳承人入選。

  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構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近年來,我省開展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近年來我省積極開展數字化搶救性記錄。選定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作為搶救性記錄對象,通過音、像、文字、圖片等方式,記錄傳承人的基本信息、技藝特點及傳承活動,形成文本和影音資料,建立非遺項目數據庫。截至目前,已形成文稿200余萬字,文獻資料20TB,視頻、音頻資料1900GB,拍攝照片11000余張。

  我省各地市還探索實施了“名師帶徒”工程。選擇具有一定影響力,具備非遺項目傳承技藝,長期從事傳習活動的省級以上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與非遺愛好者結成教學對子,簽訂協議,明確傳授內容、職責、義務和目標,通過1~2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完成教學任務,并給予每位“名師”資金補助。我省還建立非遺傳習基地、傳習所、展示館,引導傳承人進駐,開展傳習活動,并在傳統節日和國內外文化交流中推介非遺傳承人參加展演,展示傳承人風采。目前,已設立非遺傳習基地68個、省級非遺傳習所19個、非遺教育傳習基地30個。

  文化交流

  徽風皖韻講述美好故事

  近日,2018中國西藏雅礱文化節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開幕。來自安徽歌舞劇院、話劇團、雜技團,蚌埠(安徽)泗州戲劇院,安慶再芬黃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徽省演員與西藏山南演員共同表演了民歌、舞蹈、雜技、戲曲等代表徽文化和藏源文化的精彩節目,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安徽省援藏工作取得的顯著成就和山南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歌頌了皖藏一家親的深厚情誼。黃梅戲《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經典名段的上演,是我省黃梅戲院團自1959年首次亮相西藏后再次入藏演出,回味悠長的安徽聲音在現場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

  安徽是文化大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安徽文化“走出去”,展示自己獨特的魅力。今年6月,由故宮博物院、省文化廳和黃山市政府共同舉辦的徽班進京展演活動在故宮博物院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內上演,傳統徽劇《萬花獻瑞》《小宴》《觀陣》《貴妃醉酒》《徽班進京》等精彩亮相,這是繼228年前徽班進京之后,徽劇再次重現故宮,實現了歷史和現代的交融。這次演出也是繼“徽匠神韻”故宮特展、“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新安八家書畫展”活動之后,我省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又一項重要活動,推動文化遺產以多種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感受它的魅力。

  弘揚安徽文化,傳播安徽聲音,徽風皖韻還把安徽故事傳送到了更遠的地方。據介紹,僅2017年,安徽省文化廳就組織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交流項目59批次、882人次,涵蓋五大洲38個國家和地區。今年7月28日,由安徽省文化廳、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的“2018泰國曼谷中國安徽文化周”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隆重開幕。50余幅中國當代新安畫派書畫藝術精品以及代表安徽工匠工藝的明德折傘、徽州雕刻、花山剪紙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精彩亮相,非遺傳承人的現場展演更是引起轟動。

  文物展覽

  展示安徽歷史文化風貌

  即將到來的中秋節里,位于省城的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其中“中秋話古磚”活動尤為吸引觀眾的目光。從秦漢到六朝,千余塊古磚帶著精美的圖案或銘文,向觀眾講述遺失在久遠時光里的故事。

  像這樣的文博活動,源泉博物館經常舉辦。在館長宣繁秋看來,“一座好玩的博物館一定是好的博物館”。源泉博物館于2009年5月1日正式落戶合肥市蜀山區,目前擁有關于安徽歷史文化、重大事件、政治名人、楹聯匾額、徽州三雕、民風民俗等相關文物藏品近6萬件,占地面積50余畝,擁有十二館一群落。 “源泉的辦館理念是傳承歷史、回報社會、推動社會文明,并培養以此為核心的人才,同時,為行業博物館群體的發展提供價值。”近年來,源泉博物館先后被評為“全省首批十佳民辦博物館”“安徽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優秀非國有博物館”等。

  博物館是城市的會客廳,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和窗口。記者從省文化廳獲悉,截至2017年底,我省博物館紀念館達到了230家,藏品數量131萬件,免費開放220家,每年陳列展覽800多個,年均接待觀眾3000萬人次。不僅國有博物館蓬勃發展,像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一樣的非國有博物館在我省也迅猛發展。據統計,我省現有非國有博物館80家,占全省博物館總數的34.8%,居全國第五位,包括歷史文物、民俗、藝術、自然科學、行業等方面。特色鮮明的博物館從不同角度向人們展示安徽悠久多姿的歷史文化風貌,引領人們走向更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