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正向“國際濕地城市”邁進 力爭再拿兩張“生態名片”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前段時間,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正式邀請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安樹青院長等指導合肥市國際濕地城市申報籌備工作,至此,合肥向這張國際“生態名片”又邁進了一步。
回首改革開放之初,合肥的樹木還是以株來計算。彈指四十年間,合肥已經走出了一條逐綠之路。從國家園林城市到國家森林城市,如今,更是在積極籌備,向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際濕地城市兩張“生態名片”一步步靠近。
嶄露頭角上世紀90年代成全國首批國家園林城市
合肥,這是一座綠色之城,而這一美譽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奠定基礎。
據資料記載,1977年,城市僅存樹木80余萬株。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給城市園林綠化吹來了春風。1980年環城公園開始籌建,并將蜀山園藝場、花沖苗圃改造為公園。1984年環城公園建設指揮部成立,在環城林帶和護城河水系的基礎上,結合高低起伏的地形進行大規模建設。至1985年全市平均每年植樹20萬株左右,其中增植行道樹23697株。
截至1994年底,城市綠地覆蓋率30.51%。城市綠地率25.0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3㎡。這一數據與現在比雖有明顯差距,但在當時足以讓合肥在全國嶄露頭角。
1982年合肥被評為省綠化先進單位,1984年、1989年、1991年、1992年、1994年五次獲全國綠化先進城市稱號。其中,1992年獲全國綠化委員會頒發的“燕南杯”綠化二等獎,同年12月,被首批授予全國三個(北京、合肥、珠海)“園林城市”稱號之一。合肥市環城公園建設以“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突出植物造景,生態效益顯著”而獲得1986年度園林行業中的唯一優秀設計、優質工程一等獎。
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合肥綠化事業的發展,對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建設,推動社會進步,提高合肥市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圓夢森林20多年逐綠之路終圓森林之夢
自此,合肥逐綠的道路一直沒有停歇。
1993年,合肥編制完成《合肥市大環境綠化規劃(森林城建設)》,開啟了這座城市的森林夢想,這在以GDP論英雄的年代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2002、2003年,合肥搶抓國家退耕還林的機遇,實施造林58萬畝。
2010年11月,合肥市委、市政府作出進一步加快建設森林合肥的重要決策,提出“十二五”期間完成植樹造林100萬畝、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拉開了合肥歷史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添綠行動,合肥造林綠化相繼突破15萬畝、20萬畝和30萬畝三個大關。
2012年,合肥委托中國林科院制定了《合肥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確立了“江淮錦繡森林城、環湖魅力新合肥”的建設定位,提出了“一湖一嶺、兩扇兩翼、一核四區、多廊多點”的建設格局,把環巢湖及其周邊生態敏感區約4000平方公里的范圍作為森林城市建設的關鍵區域。
2013年11月,合肥創建森林城市工作通過國家林業局專家組核查驗收。
在2014年9月山東淄博召開的中國城市森林建設座談會上,合肥正式拿下了“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終圓了20多年來的森林夢。這個重量級的國字號殊榮花落合肥,正是對合肥追逐綠色夢想,打造綠色城市最好的詮釋。
品質合肥打造一批綠色和人文相交融的景觀項目
要綠色,也有彩色;要數量,更要質量。合肥園林綠化從逐綠一步步向品質提升邁進。
2017年,合肥的街頭,一處處新建的花境引來無數市民駐足。在設計師的精心搭配下,喬灌木、造型樹及各種宿根類草花類的花品種等巧妙地組合成的一處處小景,趣味盎然。這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植物造景將“綠色合肥”裝扮得多姿多彩。
全年共設置花境約430處,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彌補了原有綠化景觀的彩化不足,大大豐富了城市色彩,美化了城市形象。今年還將計劃建設花境500處以上。
品質的提升,能讓這座城市不僅有一眼望去的“高顏值”,還要有深厚涵養的出眾“氣質”。2017年,合肥下發《全力提升主城區園林綠化品質的通知》,全力構筑城區特色風貌。每個城區力爭都能完成1-2個大體量的公園建設;并充分挖掘歷史人文要素,重拾城市記憶,結合體育健身、文化休閑等復合功能項目建設的有關要求,著力實現“一園一品”。
今年,該局提出要充分挖掘歷史人文要素,結合體育健身、文化休閑等復合功能項目建設的有關要求,著力打造一些有故事、有符號的綠色和人文相交融的景觀項目,重拾城市記憶,努力建成功能完善、特色彰顯、品質較高的精品工程。
跑步前進向兩張“生態名片”一步步靠近
而接下來,還有兩塊“生態名片”等著合肥去一步步靠近。
2018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積極申報國際濕地城市。
該局規劃處有關負責人解釋,“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對國家園林城市的拔高和提升。”在評選上,首先園林綠化指標方面相對于國家園林城市有提升和增加,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0%以上、城市各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低值5.50㎡/人以上,公園開放率達95%以上。
另外,還有眾多“生態”指標,包括水體山體、空氣質量、城市污水處理、城市垃圾處理、城市道路建設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等。“如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天)≥292天。”
如果說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是一個“綜合課”大考,那么國際濕地城市則是一門難度系數很大的“專業課”考試。
該局資源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評選國際濕地城市有兩個基本條件,有一處(含以上)國家重要濕地(含國際重要濕地)或者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或者國家濕地公園等,并且濕地率在10%以上,“這兩點合肥是達到的,其余還要眾多軟性條件。”
他說,這幾年,合肥十分重視濕地的保護和發展。目前,已經制定了《環巢湖濕地公園群總體規劃》,將重點推進環巢湖濕地公園群和5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研究申報巢湖為國際重要濕地,將全市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納入國際標準,進一步提升規劃建設水平,嚴格界定保護范圍,明確工作目標,打造環巢湖濕地規劃建設和保護修復升級版。
“國際濕地城市能為合肥帶來一張靚麗的國際名片,更重要的是,能引進國際先進的濕地保護理念更好地保護合肥的濕地資源。”
目前,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已經開始謀劃。據悉,今年6月,該局邀請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安樹青院長一行指導國際濕地城市申報籌備工作。他們詳解了國際濕地城市申報流程,對照認證標準,梳理合肥市具備的優勢條件、目前工作短板,明確未來工作著力點以及打造多層次濕地保護體系的構想。
如今,合肥已經從激情逐綠向建設高品質綠化生態網絡邁進,從營造綠化景觀到一步步繪就城市最美生態畫卷。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