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創新服務體系鑄就合肥版“中關村”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9月15日,2022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安徽省合肥高新區合創巢雙創園區開幕。雙創活動周由國務院從2015年開始設立,目的是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之一。七年來,雙創活動周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設立主會場,選擇的都是創新資源豐富、創新動能強勁的城市。此次主會場設在合肥高新區,是對高新區近年來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勇當創新先鋒,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高度認可。 從2016年成為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以來,合肥高新區建設七大創新服務體系,形成高能級雙創生態系統,為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增添了澎湃強勁的“創新動能”,成為合肥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支點。本次雙創周全國展品為165個,其中合肥高新區入選28個,占全國的17%,合肥高新區已經發展成為合肥的“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和“深圳南山區”。
催生“五優”新格局 科技成果轉化每天都有 成為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以來,合肥高新區取得了成果優、企業優、產業優、效益優、生態優的“五優”發展新格局。 雙創成果方面,黑科技硬科技百花齊放。據統計,在過去的三年,合肥高新區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家科技成果轉化的公司設立,每周都會有科技型企業發布創新產品,每月都會有國家重大專項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發布成果。世界第一臺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世界第一款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國內首創毫米波芯片、應用于北京冬奧的全色激光顯示“雪如意”,以及墨子號、質子刀、嫦娥鋼、原子力顯微鏡等重大創新成果,都在合肥高新區誕生。
企業方面,合肥高新區頭部頸部企業不斷涌現,其中包括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光伏逆變器企業陽光電源、技術全球持續領先的語音智能企業科大訊飛、出貨量全球前列的可穿戴設備企業華米科技、國內第一家光刻機上市企業芯碁微裝、國內首臺空中交互呈像技術企業東超科技、國內芯片制造EDA龍頭全芯智造、全國最大網絡貨運企業維天運通等。據統計,合肥高新區已經培育超千家高成長性企業、260家卡脖子技術企業、超70家專精特新企業……
高新技術企業如雨后春筍,也帶來了新興產業的興旺,塑造中國聲谷、量子中心等“地標性”產業品牌。目前,合肥高新區已集聚合肥人工智能國家戰新產業集群企業約1400余家、合肥集成電路國家戰新產業集群企業約240家。而集聚40余家量子信息產業的量子一條街,更是聞名全國,光伏產業和大健康產業也進入全國第一方陣。面對新冠疫情的迎新,高新區憑借著多樣化的產業結構和長期培育的內生動力,總會有新興產業板塊異軍突起,有效抵御了疫情對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效益方面,“雙創”讓合肥高新區走上“畝均為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合肥高新區以約占合肥1%的土地面積,創造全市15%的GDP和近20%的稅收,畝均效益居全國高新區前列。在這里,產業用地畝均研發投入強度83萬元/年、畝均稅收52萬元/年,是全省10倍、全市7倍;孵化載體內米均貢獻稅收1300元/年。自然資源部在調研安徽時,還專門肯定節約集約用地的“高新模式”。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合肥高新區已經形成了優越的“雙創”生態,人才和社會資本的涌入,更是讓“雙創”如虎添翼。近三年,合肥市高校理工科畢業生1/3、年均近3萬人在合肥高新區就業,年均凈流入5萬余人。資本方面,高新區擁有銀行、證券、保險業、投資類金融機構383家,集聚20家科技支行和自貿區支行,各類股權投資基金200余支、管理基金規模近3000億,有力支持中小科技型企業的資金需求。
全區擁有80多家孵化載體 孵化企業超四千家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離不開完善的孵化體系。為此,合肥高新區堅持以“做強孵化體系,培育優質企業”為己任,大力建設高能級創業孵化體系,讓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企業家精神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高新區孵化載體規模和數量迅猛發展,形成了綜合孵化器、專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等多類型、多性質孵化器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培育出一大批又“高”又“新”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截至目前,高新區累計建設眾創空間33家(國家級14家)、孵化器36家(國家級14家),以及創新產業園、中安創谷等加速器和產業園區9個,全區各類孵化載體80余家,孵化企業4000余家,孵化總面積超550萬方。 其中,作為全省首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擁有1萬平方米眾創空間、9萬平方米孵化器、120萬平方米加速器的合肥高新創業園,三十年來走出了科大訊飛、國盾量子、華米科技等行業領軍企業,累計培育了13家上市公司、700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空間,面積達到130多萬平方米,目前園區企業超過1300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科技型企業。 另外,近年來,合肥高新區還誕生了中國聲谷、中安創谷等科創孵化載體,涌現出“天翅創”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園等雙創孵化器,讓高新區成為人才薈萃、資本匯聚、成果轉化的雙創熱土,也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全鏈條的孵化服務體系。
構建七大高能級雙創體系 企業“研發實力”僅次于中關村 高能級創業孵化體系,只是合肥高新區為推進“雙創”而打造的七大體系之一。近年來,合肥高新區在深化機制體制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還結合園區發展階段和區域特色,構建了創新平臺體系、創新服務體系、創業孵化體系、科技金融體系、政策保障體系、企業培育體系、產融配套體系等七大高能級體系。 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方面,實施名校名所名企戰略,吸引全國C9高校和大院大所在此匯聚,建有中科大、安大、武大、吉大等新型研發機構37個,轉化成果3000多項,直接創辦企業1000余家。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建設十家類華為研究院、百家企校創新聯合體和千項揭榜掛帥項目,擁有國家級研發機構的企業共計77家,僅次于北京中關村位居全國第二位。 建設高能級創新服務體系方面,運用大數據、AI等新技術建設區域經濟大腦,捕捉8萬家企業14億條數據,實施“互聯網+創新創業服務”,合創券、市場匯、金融超市、政策通、鏈通高新等一系列大數據應用將創業所需的場地、資金、市場、政策、科技中介服務、產業上下游資源一網聚合、一鍵通達。最大限度實現“讓數據多跑路、創業者不跑腿”。 建設高能級科技金融體系方面,在直接融資上,建立“引導性股權投資+政府基金+社會資本+風險投資+產業化專項基金”五位一體的多元化創業投融資體系,堅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區屬國資累計投資科技雙創項目579個,總資金規模突破700億元,帶動超1500億元社會資本跟進。其中,115個成果轉化項目科研創業團隊“零資金”開辦企業,成為“科技創業零門檻”的典型案例。在間接融資方上,圍繞雙創企業孵化起步、成果轉化、爆發成長階段的實際需求,發布“瞪羚貸”、“科大校友創業貸”、“深科技貸”等17款特色金融產品,推進“數據畫像、知產授信、貸投聯動”等系列創新舉措。 在建設高能級政策保障體系方面,改漫灌為滴灌,從人才創業、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7個方面編制“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創新創業政策體系”,連續八年支持“創新創業”政策資金不低于可用財力的40%。基地運用大數據平臺累計向1.2萬家次推送政策申報信息28.5萬條。對31條創新創業政策全部實施“免審即享”,在減稅降費、研發補貼、高企獎勵、就業補貼等政策上企業“達標一戶直發一戶”。 在建設高能級企業培育體系方面,于全國率先實施“六縱四橫”的高成長企業培育工程,引導雙創企業對標對表、爭先進位。縱向上建立“在孵企業-國家高企-雛鷹-瞪羚-獨角獸-平臺型龍頭企業”六個梯度,助推雙創企業向上迸發成長;橫向上圍繞“高爆發性、高技術壁壘、專精特新、高競爭力”四大特征,原創性開展“爆品、深科技、單打冠軍、雙五”企業培育計劃,助力企業多樣化、特色化、內涵式發展。 創新創業關鍵在人,而人才會用“腳”投票。只有產業容器足夠龐大,提供充足的就業創業機會,才能形成引才聚才“強磁場”。在建設高能級產融配套體系方面,合肥高新區變“搶人”為“養人”,基地每年在城市綜合配套上投入近30億元,引進最優醫療、教育、商業資源,建設森林型、花園化園區,打造“養人之城”。
打造“雙創”升級版勇當全國創新先鋒
時值金秋,正是豐收時節。作為首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合肥高新區也取得了“雙創”累累碩果。 截至2022年上半年,合肥高新區市場主體已超8萬家,較上年度增長40%,較2016年增長5.6倍;市場主體增量是全國示范基地平均水平的約4倍。自基地批復起,新增就業崗位30萬個,吸收高校畢業生12萬人,其中應屆畢業生達34%,園區從業人員較2016年增長3.1倍。 合肥高新區自主培育國家高企總數達2000家,上市公司34家,均占安徽省1/4,較2016年增長2倍。R&D強度達13.8%,居全國基地首位;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393件,居全國基地第2位。舉辦各類雙創活動2400余場,參與人員達19萬人次。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合肥高新區的基礎優勢和響亮品牌,引領區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也讓高新區更加擁有當好創新先鋒的底氣和信心。如今,合肥高新區已經成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區、合肥濱湖科學城創新引領核、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核心區、“科大硅谷”核心區。 未來,隨著合創巢雙創園區等新型“雙創”載體的發展壯大,合肥高新區將把“更高能級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打造‘雙創’升級版”作為園區發展的首要任務,以“承擔國家使命、落實國家意志、代表國家水平、參與全球競爭”為己任,加快培育搶占全球新一輪競爭制高點的未來產業,奮力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勇當國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