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陽區送出2019年民生“大禮包” 18項“暖心”工程點亮首善幸福生活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摘要: 據了解,2019年廬陽區實施省級民生工程項目共18項,覆蓋就業、社保、教育、醫療、養老、惠殘等各個方面,為該區群眾送上一份民生“大禮包”。
廬陽區的群眾們有福啦!據了解,2019年廬陽區實施省級民生工程項目共18項,覆蓋就業、社保、教育、醫療、養老、惠殘等各個方面,為該區群眾送上一份民生“大禮包”。今年初,廬陽區已投入9.8萬元,建成民生工程信息管理平臺系統,所有民生項目將通過該系統實現項目進度電子化跟蹤,確保每一個項目落實到群眾“心坎”里,真正做到件件惠民生、樁樁暖人心。 據了解,近年來,廬陽區不斷加大民生投入,連續多年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八成以上,民生工程也涌現出一批典型成果,該區美麗鄉村民生工程項目榮獲國家“人居環境范例獎”,全省首推民生工程“精準救助服務信息”平臺,升級廬陽•民生APP軟件功能,利用“互聯網+”打造“智•惠廬陽”民生品牌,全省首批試點打造“互聯網+智慧醫療服務”新模式等。
在廬陽,“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一系列幸福生活畫卷正落實到一件件民生工程之中。
學有所教:今年將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項目6個
近年來,廬陽教育一項項創新舉措,引領合肥乃至安徽省基礎教育 改革,已成為合肥基礎教育的風向標。3月29日,廬陽區中小學幼兒園首批教育集團揭牌儀式舉行,全區18個教育集團正式成立,其中包括中學教育集團3個,小學教育集團8個,幼兒園教育集團7個,這標志著廬陽教育迎來集群式發展新時代。
廬陽區采用區域內“名校+新校”、“名校+鄉校”等方式辦學,先后有42中、45中、六小、南小、紅星、逍遙津、長二小、安三小等優質中小學相繼在廬陽區二環以北以及城鄉結合部地區舉辦分校或校區。18個集團成立之前,廬陽區區域內集團化辦學覆蓋率為33%,18個集團校成立之后,目前覆蓋率已達88.9%。
記者了解到,今年廬陽區還將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項目6個。同時,該區將為6萬多名中小學生提供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服務,發放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400余人次,讓轄區學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環境。
病有所醫:19萬余人簽約家庭醫生,享受個性化服務
2018年6月,安徽省在全省啟動智醫助理項目試點,廬陽區作為全省5個試點之一,投入490萬元,在轄區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衛生院開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大力推進信息化平臺建設,實現智能語音隨訪、輔助診療、慢病智能管理(高血壓管理),方便群眾看病和治療。
試點以來,該平臺已利用語音智能隨訪累計服務群眾14.1萬余人次。累計產生電子病歷17.7萬余份,提供輔診建議14.5萬余次,規范和促進了基層門診病歷的書寫水平和質量,完成人工智能干預5300次,提醒醫生干預560次。
此外,該區大力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居民自愿選擇一個家庭醫生團隊簽訂服務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醫療衛生服務關系。截至目前,廬陽區在11個鄉鎮街道的3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98組參與簽約服務的家庭醫生的共同努力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已簽約19萬余人。
住有所居:今年將有55個老舊小區換新顏
一直以來,住房問題是民生重大問題之一,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基本生活保障。近年來,廬陽區不斷加大投入,相繼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項目40個,住房累計31288套,總建筑面積達350.3萬平方米。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區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市區戶籍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3869戶,保障新就業大學生及外來務工人員住房2702套。廬陽區城市老舊小區整治已實施項目109個,總建筑面積323.7萬平方米,惠及居民47830戶。
2019年,廬陽區計劃實施55個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總建筑面積103.53萬平米,惠及居民12716戶。其中首批整治的37個老舊小區已于日前開工,涉及居民7400余戶。同時,該區今年棚戶區改造新開工70套。這些項目的推進,將進一步提升轄區群眾的生活品質。
勞有所得:智慧就業,打造“三公里就業圈”
最近,家住橡樹灣小區的周女士想找一份離家近且可以兼顧孩子的工作,可小區附近到底哪里需要招工?社區里的就業創業大數據服務平臺幫了她大忙。
今年4月初,廬陽區在全市率先開展“智慧就業”社區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試點工作。該區在海棠街道建華社區和廬陽經開區連水社區進行試點,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打造社區“三公里就業圈”,建立全年365天無休的“智慧就業”社區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模式。
試點以來,兩家試點單位互聯網后臺累計整理并發布符合條件的招聘企業數據21家,職位數據515條,收集居民求職數據755條,精準匹配并實現就近就業215人,真正實現了企業就近招聘,居民就近擇業。
據了解,今年年底前,該區預計實現在每個鄉鎮街道至少建立一個具有轄區特色的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站。同時,該區今年將開發2500個公益性崗位,進一步為轄區群眾提供創就業服務。
老有所養:適老化改造讓困難老人晚年生活更順心
家住廬陽區亳州路街道濱南社區的老梁出現了視力和聽力退化的情況,加上腿腳不好,行動不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一度成了難題。
得知情況后,該社區工作人員對老人的身體狀況、居住環境等進行評估后,為老人配備了助行拐杖和助聽器,還在其家中安裝安全扶手及防滑裝置,為老人個性化定制助浴和防滑方案等。有了這些貼心的服務,老人的生活越來越舒心。
和老梁一樣,享受貼心服務的該區還有159戶老人。今年,廬陽區正式啟動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老年人家庭智慧化服務項目,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和養老智慧化建設民生工程。兩個改造項目計劃于7月底完成,未來,該區還將根據項目資金使用及改造對象的反饋情況等適當增加改造家庭戶數,讓轄區更多老年人共享民生工程的福利。
貧有所助:“互聯網+” 實現社會救助智慧化管理
去年初,家住廬陽區林店街道菱湖社區的老楊,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就醫后被診斷患有腦出血、高血壓三期。住院期間,個人自付部分64397.55元。
出院后,街道工作人員得知老楊的情況后,立即開展入戶走訪。在確定老楊符合救助條件后,工作人員及時幫他在“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臺上申請了救助。隨后幾個月,老楊領到了相應的醫療救助金、重特大病救助金、臨時救助金等,還于當年9月開始領取低保金,大大緩解了一家人的經濟壓力。
像老楊一樣,受益于廬陽區社會救助體系的困難群眾還有很多。該區創新設置的“精準救助服務信息平臺”,統籌民政、人社、住建、殘聯等10多個部門的55項社會救助政策和數據資源,基本實現了各項救助制度之間的協調與銜接,形成了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該平臺2018年被國家民政部評為“2018度全國社會救助領域十佳優秀創新實踐案例”。今年,廬陽區將繼續保障農村低保人員、農村特困供養對象、孤兒基本生活權益、困難殘疾人、困難群眾等各類群體,實現應補盡補。
心有所往:多彩文體活動,扮靚幸福廬陽
“讓城市閱讀空間如‘珍珠’一般,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
周末的杏花書院內是一片書的海洋,閱讀者們手捧書籍,愜意專注……“圖書館+書店”的運營模式,具有閱讀、活動、休閑等多項基礎功能,并兼具雙創空間、市民小劇場等特色功能的閱讀空間,已成為書香廬陽的一大亮點。
海棠書院、“一里井”城市閱讀空間、菱湖書院……目前,廬陽區已建成10處城市閱讀空間。同時,2019年新建城市閱讀空間建設已基本完成選址工作。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據了解,廬陽區每年免費開放1個文化館、11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免費向群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2018年,該區購買專業院團、民營院團“送戲進萬村”演出14場,放映電影185場,農家書屋更新新書4738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良好文化的熏陶,給人以豐富的精神滿足;健康的體魄,給人生命的活力,二者缺一不可。近年來,廬陽區還創新打造城市15分鐘健身圈,共建成投入使用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3個,全民健身苑283個,籠式多功能健身場地4個,全民健身廣場3個,廬州公園、杏花公園、四里河濱水生態公園和環城公園帶等4個體育公園,社區體育俱樂部19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5個,新建和改建學校體育場館34個等,為全區居民提供良好的健身鍛煉環境和設施。
責任編輯: 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