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燃氣、供水、電梯等“城市生命線”今后將受到24小時“看護”。近日,記者從市數據資源局獲悉,合肥已自主研發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該系統在全球首次建成了城市尺度災害監測實驗網,實現了對城市重要基礎設施進行整體安全監測、預警和快速響應。

 

  監測系統為城市發展“保駕護航”

 

  還記得今年年初的暴雪么?抗擊暴雪的隊伍中,除了各行業工作人員外,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也積極“參與”。今年1月,合肥城區普降雨雪,省氣象局發布暴雪橙色預警。收到預警后,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加強了對橋梁系統監測數據的監測和分析。

 

  經過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系統發現繁華大道橋梁的拉線位移DY2數據有較為劇烈的變化。在之后的現場勘查中,相關職能部門發現拉線位移DY2(東側主橋橋墩北端支座)安裝處的支座兩側擋板與支座底座之間的間距不同,北側擋板橡膠已擠死,南側擋板與底座有約6mm的空隙。隨后,工程人員進行了搶修工作。

 

  這只是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最日常的一次發現。未來,它利用公共侵權科技模型結合大數據,深度分析、充分挖掘海量數據價值,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優先實現合肥老城區、高危地段、具有民生保障工程和敏感區域的地下管網和橋梁等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的實時在線監測。

 

  該系統實現地下管線可視化管理

 

  什么是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的重點關注對象?記者獲悉,該系統重點選取年代久遠、管線老化嚴重、地面及地下環境復雜、人口密度大等高風險區、安全敏感區的管線和橋梁。監測范圍涵蓋一環內老城區以及省、市政務中心等,其中包括46座橋梁、819.5公里燃氣管網、734.1公里供水管網、254公里排水管網、201.5公里熱力管網和14公里中水管網。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就是合肥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該系統通過構建前端感知系統、網絡傳輸系統、數據工程、應用系統、基礎支撐系統和安全保障系統來實現對城市橋梁、燃氣相鄰地下空間、給排水、熱力管網運行狀態的感知,從而對橋梁、燃氣、供水、熱力、排水等地下管線進行全業務、全壽命周期信息一體化、精細化、可視化管理。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