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安徽省首個術中3.0T核磁共振復合手術室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南區正式啟用,這也標志著安徽省神經外科精準手術進入全新時代。

  中科大附一院(南區)院長董輝軍表示,術中核磁共振復合手術室的啟用是神經外科領域里的一項重大技術革命,可以最大程度切除腫瘤,并幫助患者保護顱內重要結構、減少對腦功能區的損傷,實現真正的實時定位,精準治療。

  在傳統手術過程中,以往的神經導航數據均來自手術前的磁共振或CT檢查獲得。由于人體腦組織不像骨骼組織一樣相對固定,手術中的重力改變、腦脊液丟失、腦水腫、腦組織或腫瘤切除動作等因素都會使腦組織發生移位。

  據了解,在絕大多數開顱手術中腦組織移位可達到或超過1厘米,這就會使得手術精確度大為降低。術中磁共振在術前、術中和術后均可對顱內進行掃描,采集圖像和圖像處理,而且可進行真正實時導航手術。手術過程中,神經外科主任牛朝詩在麻醉、護理團隊的協助下利用神經導航系統對王海(化名)顱內腫瘤進行了切除。在未縫合切口的情況下,由手術室護士對切口進行無菌布封蓋,并通過移動躺椅與手術室躺椅進行自動化對接,將患者推送至手術間附設的磁共振室進行磁共振成像檢查,實時判斷患者顱內腫瘤是否切除完全,同時保護腫瘤附近腦組織區域相關功能。

  “術中磁共振具有四個方面的優點:一是實時影像導航手術,提高腫瘤切除率。二是術中腦功能成像,可以有助于降低術后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障礙發生率。三是為顱內電極植入、立體定向穿刺、活檢等手術提供實時引導和精確定位。四是術中發現某些隱匿或早期并發癥,如腦缺血及出血等。”牛朝詩介紹。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