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進中小學“縣管校聘”改革 促進師資均衡配置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探索教師隊伍管理新機制,深入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提高教師素質、優化師資配置,推動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
典型引路,積極探索。2013年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啟動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制度改革。教師由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編制內統籌管理,由學校根據需要按期聘用,動態調整,合理流動,促進了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同時遴選了17個縣(區)開展改革試點。按照“編制總量控制、職稱崗位總量控制,具體由教育部門統籌使用”的辦法,促進教師編制、職稱隨教師交流而流動,實現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掃清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的體制機制障礙。2015年在全省全面推行中小學教師“無校籍管理”和“縣管校聘”制度改革。
部門聯動,強化職責。省教育廳會同省編辦、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共同開展調查研究,尋求解決問題對策。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實行“市級統籌、縣級實施”的工作機制,市縣教育、編制、人社和財政等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指導各地穩步實施;明確并細化了教育、編制、人社和財政部門對教師隊伍管理的職責邊界,理順了教師動態調整的程序,強化了各部門推進改革的責任心和規范性。
完善機制,提供保障。創新編制管理機制,按照“標準統一、動態調整、余缺調劑”的基本思路,統籌存量編制資源,建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周轉池”制度,形成全省一體、城鄉統籌、余缺調劑、周轉使用的管理新機制,提高編制使用效率。完善崗位統籌管理機制,按照“統一標準、崗位統籌、分類核定、職數統管”的原則,采取區分學段、打包核定的辦法,將縣域內同類型學校專業技術崗位進行整合,統一核定縣域內崗位總量,打破崗位資源校際壁壘,實行集中管理,統籌使用。逐步建立教師退出機制,以崗位職責為依據,逐步建立以競聘上崗為核心的教師退出機制,充分釋放教師隊伍活力。
政策配套,促進落實。實施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明確城鎮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稱須具有在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2年以上的經歷。建立督導考核機制,將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實施情況作為市縣政府教育發展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黨政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核的重要內容。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實踐探索,為推動教師交流輪崗、促進教育均衡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2017年全省交流教師39794名,105個縣(區)全部通過國家評估認定,成為中西部首個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覆蓋的省份。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