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高新區抓住在線教學快速發展契機,圍繞立德樹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暢通家校雙向聯系,把疫情災難當成課程教材,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落到實處,努力開創疫情防控期間家校育人新局面。目前,全區21所中小學,近20000名學生及家長全部參與在線教學,實現了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

一、筑牢疫情防線,家校育人“有力度”

一是加強學校管控。區社會事業局成立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學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十項工作清單和值班八項職責、落實省市防控疫情開學指南等,印發《教育疫情防控工作周提示單》5次。對全區5所大中專院校、21所中小學和33所幼兒園師生假期活動行程進行全覆蓋精準摸排,確保“不漏一人”,共摸排武漢地區返回人員或曾接觸武漢地區人員195人并連續跟蹤14天。堅決落實校園進入管控,嚴格執行值班、“日報告、零報告”制度。首創駐區大中專院校疫情防疫居民小區化管理,對留校653名師生實行出入證、物資采購證制度。

二是加強物資保障。成立疫情防控應急指揮辦公室教育工作組,實行24小時值班制,全面負責教育系統疫情聯防聯控工作。籌集300萬元采購疫情防控物資,先后采購18套熱成像人體測溫儀、20000萬口罩等物資,保障中小學疫情防疫的需要。教育事務中心,區校外心理輔導站、各校均開通心理援助熱線,組織學校心理健康專職輔導教師,面向全體師生,加強心理健康咨詢與疏導危機干預。

三是加強督促檢查。對全區教育培訓機構、中小學、幼兒園和看護點防控落實情況進行“四不兩直”“日巡日查”“地毯式”實地督查。充分發揮12名專兼職督學作用,按督學責任區進行防控疫情劃片督導。要求全區教師發揮好家校暢通的紐帶作用,有效指導家長做好孩子的陪護與督促;號召家長利用居家時間,陪伴孩子、孝敬老人,傳承好中國傳統文化、優良家風,弘揚好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傳播正能量、好聲音,增強家人共度難關的信心。

二、搭建共育平臺,家校育人“有保障”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區社會事業局成立家校指導中心,學校、幼兒園成立家長委員會、開辦線上家長學校。精準摸排全區學生“線上教學”的條件,制定《關于做好在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中小學延期開學在線教學的指導意見》,組建“1+N”直播間(1個區級+N個校級),建成7個九年級學科線上集體備課團隊,優選14名學科骨干教師擔任區直播課堂主講。開展“一對一”在線教育服務,將不具備在線教學條件或父母在抗“疫”一線的150名學生列入“一對一”服務對象。如夢園小學教育集團組建黨員教師關愛團隊,為父母在抗“疫”一線的18位學生提供“一對一”思想引導、學習指導、答疑解難、心理咨詢等服務,解決家長后顧之憂。

二是強化課程保障。自2月10日起,探索開展“學、育、研、督”一體化在線教學教研模式,以微信、QQ群、智學網為載體,充分發揮“三級”網絡體系,全區800多位教師共制作2000多個學習資源包,實現優質資源線上共享,惠及近2萬名學生。張志良名師工作室原創手繪微繪本《謝謝您,幫我們打怪獸的白衣天使!》向全區近20000名中小學生和9000多名幼兒推送,強化了對學生疫情防控的宣傳教育,取得了良好反響。

三是強化資源保障。把疫情、把災難當成教材、列入課程,讓學生在行動上參與抗“疫”防“疫”之中。35名安徽援建雷神山醫院凱旋英雄在高新區醫學觀察14天,2000多名少先隊員們自發創作的愛心卡片、微視頻、繪畫作品上萬件,表達對“逆行英雄”的熱愛和贊美。開展“我與抗‘疫’共成長”主題征文活動,讓師生講述并分享在“抗疫”中的人生體驗、抗擊歷程、動人故事等。開展“‘高’品質、‘新’陪伴”,學前教育一日指導系列活動,累計推送11期、惠及9547名幼兒。創新實驗中學、夢園中學開展線上主題班會,設置致敬英雄、居家防疫、高效學習等主題。

三、完善共育體系,家長參與“有渠道”

一是拓展參與渠道。制定《高新區家庭教育公益講師團遴選辦法》,在線遴選全區有心理咨詢證的優秀教師6名、家長2名擔任家庭教育公益講師,結合合肥市公益講師團推進家庭教育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調整優化自己的教育行為。區校外心理輔導站(六十二中)迅速成立抗疫志愿者小組,撰寫多篇心理文章和心理微課,如《致疫情中堅持學習的同學們》《疫情中既要堅守工作崗位又要堅守家庭崗位的家長們》《抗疫期間高新心理輔導站與您溫暖同行(二)》等,向中小學生及家長推送心理防護知識和技能,深受家長喜愛,累計點擊量超過萬人余次。

二是拓寬共育渠道。充分發揮家委會作用,引導家長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為學校工作提供支持幫助,讓家長成為“停課不停學”的一分子,真正參與“空中課堂”建設,叩開“家門”、“校門”和學生的“心門”,構建起家校合作共同體。如根據家長建言獻策,創新實驗小學開設了“禮、思、健、雅、勤”“五潤課程”;桂花園學校以疫情為課程,開展尋找、分享“最美逆行者”活動,和家長一起講好“戰疫”故事;楊林小學開展“線上家訪”,了解每一位楊林學子的居家生活和學習等情況,指導家長督促孩子自主學習、線上學習、居家生活和身心健康等,形成教育合力。

三是深化溝通渠道。抓住在線教學契機,深化“互聯網+”實現管理“封閉變開放”,網絡化開展家委會工作,家委會成員參與商議在線教學計劃,其他家長通過QQ、微信等形式了解制定教學計劃的全過程,全體家長參與管理,實現“互聯網+”時代的角色轉變。新麓小學在確定線上教學時間時,充分考慮本校網絡家委會提出的建議,錯峰錯時開課,既解決了學生在家無人監督在線學習的難題,也緩解了在線直播時的網絡壓力。各幼兒園也線上開展了親子游戲、繪本分享、科學小實驗、運動達人、親子瑜伽等豐富多彩的指導活動,打造“互聯網+”家園共育模式。(高新區)
 
責任編輯: 渡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