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陽作為全市的文化大區,被譽為“合肥之根,廬州文脈”。40年來,各項文化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基本形成了覆蓋區、街鎮、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網絡體系,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公共文化體育場館實現免費開放,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夯實文化陣地 公共文化服務送到家門口


    12月23日,雖然是周末,但也有不少讀者在雙崗街道一里井社區閱讀空間靜靜的閱讀。走進這一300平方米的閱讀空間,窗明幾凈,仿古的壁紙、木質的書架、柔和的燈光,讓人感覺十分舒適,雖然面積不大,卻配備了12000余冊各類圖書。


    “現在看書可比以前方便多了,離家近,三兩步路就過來了。”家住雙崗街道一里井社區的張大爺說,他很喜歡看書,自從閱讀空間開館,他就經常過來坐一坐。

 

5.jpg


    今年60多歲的張大爺深刻的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生活的巨大變化,“那時候,要去市圖書館看書,不僅路程遠,借書還書手續還十分繁瑣;家里沒有電視機,只能圍著一臺小小的收音機聽聽廣播,文化生活十分匱乏。”張大爺介紹說。


    隨著廬陽區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城市閱讀空間直接建在了群眾家門口。如今,群眾不出社區就能找到一處閱讀的地方。在城市閱讀空間,讀者只需要辦理一張借閱卡即可免費借閱書籍。此外,社區閱讀空間具有“4+X”功能,群眾在這里不僅可以享受閱讀、活動、展示、休閑等4個標配服務功能,還可以享受四點半學校、便民服務點等特色服務。

 

1.jpg


    廬陽區不但把閱讀服務送到了群眾家門口,還日益豐富群眾的文藝生活。位于亳州路街道的暢園社區老年大學,常年開設書法、繪畫、舞蹈、戲曲、樂器、電腦、手工技能、老年健康講座八個班次。家住暢園社區的張大媽從小就喜歡唱戲,當時受經濟限制,沒能系統學習。“現在社區幫我們報名免費學唱戲的班,請最好的老師來教我們,現在我們可以在這里大聲的學,大聲的唱,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我們感覺很幸福。”張大媽高興的說。

 

2.jpg


    40年來,廬陽區將公共文化服務觸角延伸到全區所有行政村和城市社區,目前該區共有1個區文化館、11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72個農家(社區)書屋、3個城市閱讀空間,均向群眾免費開放。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該區農家書屋實現了數字化全覆蓋,市民只需一部手機,連接網絡登錄“數字農家書屋”,就可以足不出戶閱讀萬冊圖書。此外,廬陽區文化館新館正在以國家一級館的標準加快建設,城市閱讀空間已建成開放3處(一里井城市閱讀空間、海棠書院、杏花書院)。廬陽區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充分滿足了大家不斷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 打造15分鐘健身圈


    在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的同時,廬陽區也不斷打造便民惠民的健身服務圈。12月22日下午5點,家住丁香苑的張先生正帶著孩子在南門小學上城國際分校的塑膠田徑場里跑步,“現在學校的運動場地向市民開放,我們可以就近選擇鍛煉地點,十分方便。”張先生說。這正得益于廬陽區在全省首創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政策。2017年9月,廬陽區將全區36所中小學、45個體育場地對外開放,并委托第三方進行專業化、智慧化管理,市民只要免費辦理一張健身卡,即可進入附近開放的學校進行體育鍛煉。談起過去的公共體育設施,張先生深有感觸,“由于以前條件差,公共體育設施少,市民體育鍛煉只能到處打游擊,現在各類體育設施一應俱全,感覺幸福感猛增。”

 

3.jpg


    40年來,廬陽區不斷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目前,該區共有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3個,全民健身苑工程238個,籠式多功能健身場地4個,全民健身廣場3個,廬州公園、杏花公園、四里河濱水生態公園和環城公園帶等4個體育公園,其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新建住宅小區全民健身苑項目建設實現全覆蓋,體育場地總面積達到101.1萬平方米。2018年,啟動建設廬陽區小型全民健身中心,規劃建設廬陽區大型全民健身體育中心及1個游泳館和6處3人制籃球場,城市15分鐘健身圈已經建成。

 

4.jpg


    改革開放40年,全區公共文化體育服務建設從未止步,形成了城市閱讀空間、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等一系列具有影響力和品牌性的文化體育載體。未來,將在現有服務體系基礎上,繼續創新方式,在推動城市文化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吳京) 

責任編輯: 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