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始于農村,農村改革源自安徽。40年前,合肥市肥西縣小井莊的“包產到戶”、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猶如一聲春雷,激蕩在960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

  在安徽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科技創新成果展現代農業展區,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充滿科技含量的展品,為參觀者展現了我省農業改革發展的創新之路。

  “升級版”烏菜價值高

  烏菜,是一種很普通的蔬菜,大家都見過、吃過。但是在現代農業展區,記者看到了盆景式種植的烏菜品種。一個花盆里種一棵,乍一看像是一朵花,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展覽大廳里放置的盆景裝飾。

  “升級版”烏菜究竟有什么優點?據安徽農業大學教師劉飛介紹,烏菜的升級不僅體現在觀賞性的加強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口感和營養成分變得更好了,而且比常規種植的烏菜抗蟲性更強。“我們對烏菜的種子進行了改良,改進了口感和營養成分,同時在育種的時候,對土壤和肥料進行了改良,確保后期生長得更好。升級版的烏菜既可以作為蔬菜食用,同時也像是一個盆景,具備觀賞價值。”

  改良土壤和種子長出來的烏菜,人吃了安全嗎?劉飛告訴記者,這個大可放心,新品種經過了大量的試驗和檢測,并且得到了國家農業部、食品安全部門的認可,可以放心食用。

  據悉,由安徽農業大學研發的江淮特色蔬菜新品種,采用細胞工程、分子標記等現代育種手段,結合傳統育種技術,快速、高效地培育出茭白、烏菜、小青菜、酥瓜、蘆筍、生姜、甘藍、辣椒等特色蔬菜新品種。新品種在抗病、優質、豐產,尤其在鮮食、高VC等方面表現突出,填補了國內空白。同時,他們還創建了特色蔬菜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研發配套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制定了安徽省地方標準,獲得了多項國家發明專利,一系列新品種已在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

  科技助推農業現代化

  隨著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全省農機信息化、智能化、系統化水平日益提升。全省農機總動力增速連年在全國領先,2017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75.3%,高于全國8個百分點。其中,以安徽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企業功不可沒,該公司研發的天空地一體化北斗精準農業系統,初步實現了農機裝備智能化、作業在線化、管理可視化、服務系統化。

  “我們公司的天空地一體化北斗精準農業系統包含了北斗基準站系統、無人機系統、展示平臺系統三大系統。”該公司工作人員同洋凱向記者介紹,北斗基準站系統為農機具提供精準的時空數據;無人機系統實現高分辨率影像采集,可以用于農作物長勢監測、估產、病蟲害的防控與監測;展示平臺系統將構建的北斗精準時空網、農業傳感器“一張網”系統和專家系統融合,為農業豐產豐收提供保障。

  據了解,天空地一體化北斗精準農業系統的應用,能達到科學合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產業化經濟效益的目的。“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在宿州市埇橋區的600畝實驗田上開展試驗。”同洋凱介紹說。

  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是農業部推動實施現代農業重大基礎性工程,安徽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安徽省省級運營商,對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進行經營管理,使之可持續發展,發揮服務“三農”重要作用。

  “我們正在依托村級站點打造農村服務的綜合平臺。到2020年該平臺將覆蓋全省80%的村。”同洋凱對記者說,安徽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全省建設村級服務網點。網點包含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四大服務功能。其中,公益服務以12316農業公益服務為核心,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經營、技術推廣、市場行情等服務,電子商務模塊則主要聚焦農產品上行,為農戶提供網銷農產品初加工、品牌宣傳等服務。

  種業是農業的基石

  “整個展區分為改革起源、種業之都、智能農機和智創農業四個板塊。”合肥市農委工作人員張迎迎向記者介紹,“種業之都”展現的是以合肥為中心的安徽種業發展成果。

  據了解,合肥種業上市公司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以荃銀高科、豐樂種業、安徽江淮園藝種業為代表的一批種子企業埋頭科研攻關,為合肥市在全國種業市場占據一席之地貢獻了力量。

  “安徽江淮園藝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這款哈密瓜種子,在哥斯達黎加很受歡迎,一粒種子要賣6塊錢。”張迎迎向記者介紹,該款產品解決了哈密瓜只能在新疆種植的問題,在抗病等問題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在國內累計推廣面積達15萬畝。

  “種業之都”板塊另一個亮點是兩系法雜交水稻。據了解,該展品創立了實用光溫不育系選育理論,建立了不育系安全高產制種技術體系,解決了雜交水稻高產與優質難協調的技術難題;突破了兩系雜交粳稻育種技術瓶頸;育成了實用型兩系不育系170個,配制了兩系雜交稻組合528個,增產增效顯著。目前,全國累計推廣兩系雜交稻4.99億畝,增產稻谷110.99億公斤,增收271.93億元,推廣區域遍布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

  據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以合肥為中心的安徽種業發展迅猛,繼豐樂種業成為全國種業第一家上市公司后,合肥先后成長和引進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4家,全市擁有種業企業150多家,種子供應覆蓋全國;瓜菜種子行銷美洲、非洲、歐洲等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土壤肥力提升有了新思路

  針對目前許多農田地力有待提升,而有機肥改良土壤成本較高的問題,在科技創新成果展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帶來了生態移動牧場改土技術模式,為土壤肥力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皖北地區基本上都屬于砂漿黑土,施用有機肥大概每畝需要500元,我們就是針對降低這一塊成本做了探索試驗。”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副研究員黃勝威向記者介紹,該技術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四依靠,即“以地定羊、以農給草、以糞肥田、以踩松土”。該技術將優良羊種飼養與土壤改良相結合,在最大程度提高養殖效益的同時,改良農田土壤,達到農民增收與農田地力提升的完美結合。

  “農戶無需投入成本,只需要提供種羊、移動或固定式羊棚等,經過2~3個月時間,就能實現土壤肥力提升。”黃勝威介紹,這是一種全新的將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起來的模式。在完全不需要購買有機肥料的情況下,每年可以使土壤的有機質提高0.56%。

  同時,項目組還研發了更為靈活簡便的車載式移動羊舍改土模式。該模式將車載式移動羊舍安放于待改良農田中,羊糞通過羊舍底部的漏糞板直接落入土壤中,羊舍底部的噴頭會噴施羊糞專用快腐菌劑,原位改良土壤。

  “我們的項目獲得了安徽省中科院共建獎一等獎,被科技部列入2017年中國四大農業工程。”黃勝威自豪地說,這些成就的背后,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實驗員很多是農業學博士,去年夏天他們在龍亢農場頂著烈日做實驗。目前該技術已在龍亢農場、太和等地2000畝土地開展了試驗。”

來源:合肥在線 記者宋艷艷

責任編輯: 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