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24.jpg

 

  蒙牛的扶貧作業本: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做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近日發布《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這個《意見》意味深長,一方面是建國60多年來,中央首次以專門文件明確企業家精神的地位和價值;另一方面則是被看作是“十九大”前,中央釋放出來的一個信號,希望企業家群體在未來的整體社會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企業家精神既是企業家個人的精神內涵,也是企業集體精神的重要體現。”蒙牛乳業的總裁盧敏放對企業家精神發表自己的看法。

 

  “企業家精神中如果沒有家國情懷,企業家和企業都會失去方向,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擔當”,盧敏放說,“因此,蒙牛既是一個創富實體,同時,也把反哺家鄉、幫助奶農、帶動地區經濟的提升,作為蒙牛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出發點”。

  授人以漁的思想

 

  即將召開的十九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扶貧、小康、經濟增長等等這些惠及民生的內容依然會是重中之重,作為一個為“餐桌”提供食品的企業,蒙牛在這其中擁有非同一般的角色。

 

  經濟學家早就有這樣的觀點:“商業是最好的慈善。”其基本的意思是,商業本身就產生價值,而且具有貢獻稅收、帶動就業等等的社會功能。由商業主體參與的公益事業,往往會遵照商業原則,注重永續價值。

  在惠及民生的扶貧問題上,蒙牛是一家非常注重“永續價值”的企業,用中國一句古語來說,就是“授人以漁”——不僅要給人魚吃,更要教會人捕魚的方法。

  

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31.jpg

 

  眾所周知,內蒙古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自然資源,也是世界公認的北緯40度“黃金奶源帶”。在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緣環境中,孕育出一大批迅速成長的優秀企業。然而,內蒙古自治區仍然有31個縣沒有摘掉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資源分布不均衡、自然環境脆弱或遭到破壞,是制約當地經濟的發展的重要因素。

  2002年起,蒙牛啟動學生飲用奶計劃,每年為全國貧困中小學生免費捐奶,同時為學生們普及飲奶知識、開設特色課堂,至今已堅持15年;2011年起,蒙牛開始實施“蒙牛愛心井”大型民生工程,為干旱農牧區找水,提供人畜用水條件,為貧困牧民解決基本生存問題;2013年起,蒙牛啟動“牧場主大學”社會責任項目,為牧區農民提供資金幫扶和技術服務,幫助貧困牧民能力提升;2017年開始,蒙牛進入精準扶貧、生態扶貧戰略階段,將通過生態扶貧基金、生態扶貧示范村等項目帶領牧民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進一步帶動產業提升和地區經濟提升。

 

  把小事當作大事來做

 

      內蒙古地域廣闊、人口分散、氣候干旱,又地處高原,因此地下水比較缺乏,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因素造成了水資源分布不均,很多農牧區的農牧民因缺水而帶來的生活困難。當地村落由于地處干旱地區,加上氣候干燥,年降水量較少,因此造成當地常年甚至是連續的出現旱情。

  

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35.jpg

 

  加之當地經濟欠發達,基礎條件落后,無力解決該村人畜飲水工程問題,農牧民家家戶戶常年備有“大水缸”,吃水仍靠人力解決;這種村子往往變成了留守村,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每到雨雪等惡劣天氣就會出現斷水的情況。并且目前農牧民使用的井水多為淺層水,鹽、堿、氟等多項超標或達不到標準,食用過久會造成風濕、痛風等疾病。因此,飲水難、水質差成為困擾當地農牧民生產和生活最重要的民生問題。

 對于一個以乳業基礎業務的蒙牛來說,“水缸”的事情可以算作是邊緣性的“小事”,但蒙牛卻把這件事當作“大事”來做。

  

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39.jpg

 

  2011年,蒙牛攜手《北方新報》、內蒙古云曙碧公益事業基金會,推出蒙牛“愛心井”大型民生工程,并為此提供專門的資金支持,成立專門委員會負責整體工程的安排推進,有針對性地進入貧困縣。委員會對申請地區進行全面排查登記,組織水利、地質等專家前往這些地區進行實地考察,挑選亟需解決的地區優先援井,并聯系當地政府對飲水工程提供便利條件。由于各地區情況不同,土質、挖土深度、邊坡預留等都有不同要求,專家們會提前考察好每個地方的水文地質結構,然后根據每個村子的實際情況,進行量身定制,使得愛心井最大限度的滿足村民的生活用水。

  

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42.jpg

 

  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縣舍必崖鄉的臺幾村全村320戶,人畜飲水僅靠附近一個水廠供應,水壓不足和村子地勢高等原因,夏季用水高峰經常出現斷水情況,嚴重制約村民的生產生活。2017年6月20日,第70眼蒙牛愛心井在臺幾村順利出水,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用水問題。村民張巧鮮激動地說:“我還養了不少牲畜,夏天時周圍的灌溉井要抽水,家里的自來水就沒有了,只好開著拖拉機去拉水,F在,這個難題終于解決了,蒙牛愛心井280多米深啊,太感謝你們了”。

  

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46.jpg

 

  蒙牛“愛心井”大型民生工程項目實施六年以來,蒙牛員工、記者、水利專家全程參與,遍訪自治區156個地區,打出72眼深水愛心井,受益牧民20萬人次。蒙牛以實際行動反哺草原,為困難地區解決了基本的飲水生存問題。

  建立可持續的模式

 

  在內蒙古,牧民養殖已成為傳統產業,但由于缺水和技術落后等因素,很難形成規模,為此,蒙牛決定和牧民一起創建一種可持續的模式,以獲得規模化的優勢。

     蒙牛的辦法是:鼓勵建設300~3000頭規模的牧場即中小型家庭牧場,并對符合條件的牧場采取“蒙牛+銀行+牧場”三方聯合籌資模式,牧場自籌1/3以上資金,蒙牛與銀行扶持2/3資金,其中蒙牛資金不收取利息,銀行資金由蒙牛負責協調,與蒙牛資金捆綁,共同為牧場建設提供資金。蒙牛還在建設階段提供指導,聘請專業設計師對農場進行設計,建設期間聘請工藝、土建、設備專業工程師對牧場進行調研走訪、全程指導建設,建設完成后再由專家進行驗收以及定期回訪,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改進。

  

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49.jpg

 

  技術服務是蒙牛對牧場主提供的進一步幫扶。蒙牛將各大牧區進行劃分,每個大區都配備專家和講師團隊,每天走訪牧場進行技術指導。并有專業技術員則對牧場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診斷、提升。

 

  “奶牛金鑰匙”平臺活動是牧場主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蒙牛聯合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等生態圈互助聯盟,定期組織由科學家、工程師、畜牧師、奶牛營養師組成的專家團,走進示范牧場現場指導,采用精準飼喂、精細化管理等技術手段,采取現場診斷、專業設備檢測、技術沙龍互動、專項技術報告相結合的形式,使牧場充分掌握理論和實操方法,幫助牧場全面提升,每一期有將近200名牧場主在示范現場學習,并聽取專家的專門性授課,與專家面對面交流。

  

 

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53.jpg  

蒙牛還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打造專項培訓課程,定期甄選優秀牧場主赴農大學習,幫助牧場主實現高等學府求學夢。蒙牛和中國農大高級人才研修班已開展8期,其中百人以上四期,覆蓋牧場主500余人。

 

  通過資金幫扶,蒙牛為牧場帶去100多億資金,累計扶持新建、擴建100個中小型家庭牧場。通過技術幫扶,蒙牛建立了10個標準化牧場作為“牧場主大學”教學基地,邊教學邊實踐,帶動伙伴牧場從牛群結構、飼喂管理等24個維度提升效益;蒙牛供方牧場現已實現100%規模化、集約化、100%機械化擠奶,100%TMR科學飼養,100%青貯全覆蓋;超過3500位牧場主參與了現下培訓和技術交流,帶動近千家合作牧場進行提升;奶牛單產平均提升2公斤,公斤奶成本平均降低0.2元,2017年上半年累計幫扶牧場降本增效、提升效益5億多元。

 

  蒙?偛帽R敏放不久前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中提出:“作為草原之子,蒙牛時刻牢記‘強乳興農’的歷史使命,堅持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奶農的利益是產業基礎’的信念,把草原的發展視為主戰場”。

 

  

微信圖片_20171102144456.jpg
責任編輯: a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