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五年看點】這份答卷 刷新合肥“氣質”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摘要: 交出了一份不負重托的“合肥答卷”。
今年夏天以來,很多細心的合肥濱湖新區居民發現,往年令人掩鼻的藍藻異味沒有了。而合肥市生態環境局的最新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變化:今年巢湖首次出現藍藻時間較去年同期推遲56天,發生次數減少78.3%,累計面積減少84.4%,藻密度下降58.9%,基本做到巢湖藍藻無異味。 巢湖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空氣質量保持“雙降一升”前所未有,水污染防治考核連年進位前所未有,突出環境問題有效解決前所未有……五年來,合肥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了歷史性轉折、全局性變化,交出了一份不負重托的“合肥答卷”。 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不斷積聚的污染負荷遠超出了巢湖自身的承載能力,水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九五”期間被列為全國重點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 痛定思痛,痛下決心,合肥把巢湖綜合治理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重大發展任務、重大民生工程,打出了一套巢湖綜合治理組合拳。成立高規格的議事協調機構,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擔任巢湖總湖長,壓實各級責任、調動各方資源。重新修訂《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研究出臺《巢湖綜合治理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巢湖治理的頂層設計。投入360億元實施了一大批治污項目和生態修復工程,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25座、處理規模292萬噸/日,新增環湖建濕地6.2萬畝。 “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聞到變化。”合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賈良清介紹,與2011年相比,2020年巢湖全湖、西半湖水質類別由Ⅴ類改善為Ⅳ類,東半湖保持Ⅳ類,全湖主要污染物總磷濃度下降37.1%,湖區水質創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最好記錄。與此同時,合肥市連續7年PM2.5和PM10平均濃度實現“雙下降”,重污染天數明顯減少,城市“顏值”不斷刷新、合肥“氣質”明顯提升,市民藍天幸福感切實增強。 “大型湖泊污染防治是世界性難題。巢湖綜合治理沒有立竿見影的辦法,沒有可以照搬照抄的經驗,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合肥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環湖辦主任高斌友表示,巢湖綜合治理正在從“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轉變、從“污染防治”向“生態修復”轉變。下一步,合肥市將聚力打造生態、人文、創新、發展、民生“五大名片”,實施碧水、安瀾、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著力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 責任編輯: 一米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