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一男子將他人告到了法院,結果自己卻領到了罰單。日前,黃山市屯溪區人民法院對在法庭上虛假陳述案件事實的程某作出罰款5000元的決定,這是該院首次對虛假陳述的妨礙訴訟行為開出“誠信罰單”。

  因一起民間借貸案件,原告程某將借款人文某和擔保人鄭某訴至法院。法庭上,原被告各執一詞。原告程某稱,文某于今年5月17日歸還1萬元后,余款2萬元至今未還。被告文某則稱,其已先后還款16400元,所有還款都是轉到昵稱為“小青年”(化名)的微信用戶,該微信號是在其出具借條后通過原告程某提供的微信二維碼掃一掃添加的,應是程某另一微信號,而不是如程某所說是其弟弟程某森的微信號。

  法院調查發現,從涉案三個微信用戶轉款時間、金額,并結合雙方提交的證據和陳述來看,程某先交付借款,之后文某添加微信號“小青年”,并即刻向該微信用戶支付2400元,隨即該微信用戶又將2400元以微信方式轉給了程某。之后文某多次以微信方式將款項轉給該微信用戶,該微信用戶在收到相應款項后又立馬全部轉給了程某。依據雙方提交的證據、證據形成原因、證據形式、庭審陳述,以及與案件事實的關聯程度,法院認定微信用戶“小青年”的實際使用者系程某。

  程某向法院簽署了如有虛假陳述自愿承擔妨礙民事訴訟法律后果的承諾,但在庭審中存在虛假陳述,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并妨礙了法院審理案件,為教育當事人,維護誠實信用的訴訟秩序,依照《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該院依法對原告程某作出罰款5000元的決定。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