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添“海峽兩岸 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秋風送爽,合肥也將迎來海峽兩岸信息產業技術合作的“碩果”。9月27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在肥召開。論壇首日,來自海峽兩岸的技術大咖們紛紛就云計算、智能制造、網路演進、服務應用等主題進行專題論壇,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也在論壇開幕式上正式“落戶”合肥。除此之外,此次論壇還發布了10項共通標準、1項案例匯編和1項白皮書。
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大咖齊聚合肥
如果把手機的配件逐一拆開,你可能會發現黃金。沒錯,落戶合肥新站區的新匯成微電子就專門承擔芯片“鍍金”的工作。這家來自臺灣的企業是全球僅有的數家芯片測封企業之一,它的到來讓“合肥芯”更具競爭力。可以這么說,新匯成落戶合肥,既是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合作的成果,也是海峽兩岸信息技術交流的代表。
9月27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在肥召開,來自兩岸信息產業領域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近500多人出席了開幕式。該論壇是由工信部、國臺辦共同指導,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與臺灣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聯合主辦的論壇活動。本次論壇為何“緣定”安徽合肥?作為論壇主辦方之一,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江丙坤在開幕式上給出了“答案”——除了合肥與臺灣歷史淵源深厚之外,合肥乃至安徽對臺經貿工作成績斐然。
事實的確如此,記者從開幕式上獲悉,安徽全省共有19個臺灣產業園區、累計批準臺資項目1800余個,2000余名臺灣青年在皖創業就業。單就合肥地區而言,全市已累計批準臺資項目850多個,合同臺資近50億美元;臺資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多億美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10%以上;實現進出口總額60多億美元,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30%以上。
合肥新添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
以信息網絡技術加速創新與滲透融合為突出特征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唯有合作方能活躍科技創新、加速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從而推動產業升級換代。為進一步鼓勵兩岸企業在集成電路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開幕式上舉行了合肥市“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授牌儀式,合作試驗區主要包括合肥經開區、高新區和新站高新區。通過合作試驗區,雙方會在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生產制造、品牌建設、市場資源整合等方面開展合作,臺灣技術“攜手”合肥創新必將把合肥集成電路產業推向全球價值鏈高端。
從2005年開始至今,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研究公布了49項共通標準,達成388項合作共識,簽署了14個領域合作備忘錄。如今,論壇已發展成為兩岸信息產業標準領域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參與企業眾多、影響力最廣的交流合作平臺。本次論壇開幕式上,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和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臺灣云端物聯網產業協會、臺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公布了《整機柜服務器節點子系統技術要求》、《帶視覺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通用技術要求》等10項共通標準、云計算產業案例匯編4.0版和《開發運維一體化DevOps共通標準研究報告》白皮書。
合肥將為兩岸信息產業注入創新力量
提起信息產業,大家自然而然地想到芯片、集成電路等高端產品。事實上,信息產業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也無處不在,比如衛浴設備的生產。臺灣云端物聯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徐爵民在主題演講中就指出“智能制造能夠深化兩岸電子信息產業的合作”。演講中,他以臺灣一家衛浴設備生產企業為例,說明了智能制造的“力量”。“自動化生產方式就是信息產業發展的成果,引入自動化生產后,衛浴設備研磨拋光的生產效益也隨之提速。”
在兩岸電子信息產業中,半導體制造是臺灣的強項,人工智能是合肥的優勢。如何強強聯手?針對這一問題,科大訊飛副總裁李世鵬在專題演講中表示:人工智能發展需要借助數據平臺的支撐,數據平臺也需要制定一些標準來進行數據保護。“在語音識別方面,科大訊飛在今年達到98%的識別概率,中國方言識別里面可以識別二十二種方言。未來,科大訊飛會將人工智能深入到醫療、教育等領域。”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