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掃地僧”快板打上大舞臺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哎,叫一聲老爸你挺好,拆遷房款你可準備計劃怎么著?你可別心里沒點數,當初蓋房我可沒少掏。”日前,在合肥市基層文藝調演“秋之藝”決賽的舞臺上,蜀山區選送的選手張其樂打著快板,一路過關斬將,將《拆遷風波》唱進了決賽,并最終以全場最高分奪得一等獎。多才多藝的張其樂是位農民,創作的《拆遷風波》也是取材于村里拆遷引發的實事。 《拆遷風波》由張其樂原創,“這個作品創作的最初靈感,就是來自我們村支部的拆遷實事,感觸頗多,所以創作起來也比較順利。”張其樂介紹,村里拆遷,引發了不少事,而快板《拆遷風波》講述的是一戶家庭,在遇到拆遷后,雙胞胎兄弟因為拆遷補償款分配不公,產生的利益沖突?彀迦L近8分鐘,有大量的臺詞。 “不僅題材接地氣,語言也提煉于基層生活,有趣,有又警示教育意義,很容易被接受。”合肥市曲藝團的知名編導潘龍浩老師介紹,想說好快板并不容易,尤其是語言上需要一韻到底,這就決定背臺詞非常重要,一句出錯,就沒法歸韻。“張其樂的《拆遷風波》有大段臺詞,但他表演時,語言流暢,足見真功夫。”不過潘龍浩也指出,張其樂有個別字句的口音還需要糾正。 今年49歲的張其樂是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并未進行過專業的文藝學習。“小時候沒有電視電影,唯一的娛樂就是聽收音機,聽評書聽相聲。”第一次聽到快板,流暢的語句,有趣味的故事讓他著迷,“一聽就想說。”張其樂開始自學快板,30歲時,他開始嘗試創作寫快板,題材寬泛,但都來源生活,很接地氣。張其樂告訴記者,有時忽然來了靈感就想敲打幾下,所以,家里、車子里、包里,好多地方都放了快板,“隨時可以用。” 記者從蜀山區獲悉,目前該區向張其樂這樣的“草根”藝人如雨后春筍,為了挖掘更多的“掃地僧”,自2012年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來,蜀山區在合肥市率先恢復文化站建制,陸續投入近4500萬元新建和改擴建45處鎮街文化場館。2017年,該區以“魅力蜀山行 百姓大舞臺”為載體,組織參加各大文藝賽事100余場,主辦主題性活動達30余場。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