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同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品。”要讓城市成為藝術品,必須要實施城市設計。近年來,合肥市緊抓全國城市設計試點市契機,緊緊圍繞“城市設計”與“城市雙修”工作,提升城市細節品質,塑造優美宜人的人居環境。

 

  城市建設“千城一面”呼喚城市設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保障了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過,在城鎮化過程中,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著城市建設重規模、輕效益,重速度、輕質量的問題,導致城市“千城一面”,風貌越來越缺乏特色。

 

  相比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更偏重對建筑高度、密度、容積率等技術指標的管理,更強調對城市和建筑空間風貌的整體管控,強調對建筑、交通、開放空間、綠化體系、文物保護等要素相互關系的空間協調和景觀控制。如今,城市設計已成為對城市景觀和特色風貌的精細化管理手段。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了全新時期,城市風貌工作也被上升到重要的高度。從中央到地方,已普遍認識到城市設計對于塑造和展示新時期城市風貌以及城市價值追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合肥成全國首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

 

  合肥歷史悠久,在三國時期就是戰略要地。新中國成立以后,合肥市成為安徽省省會,城市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巢湖成為合肥的內湖,為合肥市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近年來,合肥市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在城市的規模上,合肥市已有量的積累,但一些細節上還有缺憾,必須進行品質提升。2017年3月14日,住建部公布了全國第一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名單,合肥市榜上有名。成為國家城市設計試點市,對于合肥市城市品位的進一步提升,是一次難得的好機遇。

 

  “三葉風扇形”城市布局曾寫入教科書

 

  雖然入選全國城市設計試點市概念提出時間不長,但實際上,合肥市是國內較早開展城市設計工作的城市之一。此前,合肥市“三葉風扇形”的城市布局是建國初期城市建設的教科書式樣板,在空間布局方面具有良好的歷史傳承。

 

  解放之初,合肥市僅有5萬人口,建成區3平方公里。城內絕大部分是簡陋危舊的瓦房、草房,城市基礎設施十分落后,街巷狹窄、道路泥濘、臭水溝塘縱橫。“一五”期間,為了發展地方工業,開辟了合肥東郊工業區,北郊安排倉庫區,老城區以南為文教區。

 

  1958年,在國家計委區域規劃組的指導幫助下,提出“合肥市工業區規劃”,開辟了西南郊工業區,形成了以老城區為核心,向東、北、西南伸展三翼的“風扇”形布局的雛形。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在1983年“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結構,舊城更新與城市設計”一文中曾對“風扇”形布局形態給予肯定,并謂之“合肥方式”。

 

  “1331”空間布局拉開城市發展新框架

 

  2002年,合肥市在啟動政務文化新區建設之初,開展了12.3平方公里新區城市設計,并在項目建設中堅持貫徹城市設計成果要求。經過十多年的建設,目前的合肥政務文化新區營造了良好的片區城市形象,幾乎與原有的規劃一致。

 

  合肥市還逐步建立了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的城市設計工作體系,以及總體、專項、重要區段、重要地塊四個層次的城市設計編制體系。此外,探索建立了重點片區城市設計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同步編制,城市設計主要指標全部納入法定規劃內容的新途徑。

 

  在總體城市設計方面,2015年完成了《合肥市“1331”城市空間特色規劃》。之后,合肥市又確定了區域城市形象定位、山水格局、城市空間特色、整體風貌控制原則,并提出主城區、副中心城區等的城市設計控制要求。

 

  東部新中心城市設計、駱崗機場片區城市設計、卓越城城市設計……在重要區域和關鍵節點方面,近年來,合肥市組織開展了20多項城市設計的編制工作,覆蓋面積達220平方公里,將城市設計主要控制內容納入規劃審批和建設規劃中。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