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別山黃環鏈眼蝶(左、中)和吉林地區黃環鏈眼蝶(右)

 

  8月5日,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副會長虞磊收到了德國專門研究鱗翅目的雜志Atalanta發來的論文刊登通知,這意味著他和他的團隊發現的黃環鏈眼蝶大別山亞種得到了國際認可。

 

  據了解,這也是安徽人首次發現的眼蝶新亞種,對研究大別山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首次發現

 

  所謂黃環鏈眼蝶指的是眼蝶科鏈眼蝶屬的一種蝴蝶,翅黑褐色,前翅有5個黑色圓斑,后翅有6個黑色圓斑,均圍有黃色環。其中有一個圓斑較小,翅反面沿外緣有2條黃線。

 

  據了解,黃環鏈眼蝶天性喜涼怕熱,因此對生存環境的溫度有較高的要求。世界上的黃環鏈眼蝶大多分布在歐洲及日本地區,而中國境內的黃環鏈眼蝶則基本分布在北京及北京以北區域。此次安徽新發現的黃環鏈眼蝶大別山亞種,從外形上而言更加接近日本北海道地區的黃環鏈眼蝶。

 

  在虞磊制作的眼蝶標本中,記者看到了三只黃環鏈眼蝶,分別來自大別山和吉林地區。相比較之下,記者發現大別山地區的黃環鏈眼蝶身形較大,顏色較深,且翅上的黑色圓斑較小,和吉林地區的黃環鏈眼蝶有明顯的區別。

 

  虞磊告訴記者,之前意大利的蝴蝶專家波扎諾曾在大別山白馬尖采集黃環鏈眼蝶標本。后來烏克蘭研究蝴蝶的雜志編輯瓦蒂姆提什科洛維西無意看到了波扎諾拍攝的圖片,提出了大別山地區存在黃環鏈眼蝶新亞種的猜想,并將它轉達給了重慶自然博物館的蝴蝶專家郎嵩云。但由于路途遙遠,這個猜想始終沒有得到進一步驗證。

 

  歷時15年

 

  提起虞磊和黃環鏈眼蝶大別山亞種的淵源,還得從15年前說起。2003年,虞磊在安徽大學生命科學院第一次見到了大別山地區的黃環鏈眼蝶標本,發現蝴蝶標本的外形和自己平時研究的黃環鏈眼蝶存在些許差異,于是趕赴大別山采集標本但并無收獲。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虞磊帶領團隊數次上山尋找,但都無功而返。

 

  “后來才知道一直沒找到黃環鏈眼蝶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們去的時間不對,二是我們登山的海拔不夠。”虞磊告訴記者,大別山地區的黃環鏈眼蝶一般只出現在6月份,再加上它們生性喜涼,一般都生活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區。

 

  2017年6月8日,虞磊帶領團隊來到大別山鷂落坪地區,團隊成員張世奇意外捕捉到了一只黃環鏈眼蝶,后面又陸續發現了幾只黃環鏈眼蝶。通過制作標本研究,虞磊發現大別山地區的黃環鏈眼蝶和其他地區的眼蝶存在明顯的差異,屬于眼蝶新亞種。虞磊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后續將解剖大別山地區的黃環鏈眼蝶,進行分子實驗,檢測基因。

 

  填補空白

 

  此次發現的黃環鏈眼蝶大別山亞種填補了安徽地區黃環鏈眼蝶研究的空白,另外在大別山地區發現黃環鏈眼蝶新亞種也反映出當地的生態環境十分優異,對研究大別山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別山作為具有上億年歷史的古山脈,是很多動植物棲息的天堂。黃環鏈眼蝶大別山亞種的發現,也為其他動植物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方向。”虞磊告訴記者,目前安徽地區的黃環鏈眼蝶十分稀少,且黃環鏈眼蝶對生存環境的要求較高,從蟲卵到化蛹成蝶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暫時還不知道黃環鏈眼蝶以何種植物為食,自己將繼續進行研究。
 

責任編輯: 肉餡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