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中老師有多優秀,看看他們就知道
相關標簽: [!--togo.keyword--]
摘要: 和十中的老師相遇,能隱隱感受到一種氣度,這種氣度,如果回溯,或可直追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為久遠,在時間的深處,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接續起來,成為相承之一脈。
和十中的老師相遇,能隱隱感受到一種氣度,這種氣度,如果回溯,或可直追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為久遠,在時間的深處,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接續起來,成為相承之一脈。
與十中老師相談,感受到的則是見識。見識是文化傳承之中個人才情的修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有所悟有所契,才能跨越前人藩籬,自成一派,否則,如何育出遍地桃李,個個芬芳奪目? 在合肥十中,有風骨有見識的老師比比皆是,他們不僅以學識和才華贏得學生們的尊重和喜愛,更以德育化人,以魅力四射的人格之美樹立起師之楷模,名校名師,相互輝映,融為一體,共同鑄成合肥十中的靚麗名片。 王國文:以“閱讀”筑起十中人文風景線 ![]() “王國文名師工作室”已成為十中乃至合肥的閃亮名片
今年5月22日,安徽師范大學主辦的“2022全國《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專題研討會”在安徽師范大學花津校區舉行。會議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研討”的形式,邀請紅學專家與一線語文名師共同探討《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話題,并通過直播平臺面向社會大眾開放,一時間成為教育及文化界盛事。 在這次會上,合肥十中語文老師王國文做了專題報告,因為見解獨特、思維縝密、切合教學實際,而引起了廣泛關注,成了眾多媒體報道的熱點人物。 “《紅樓夢》進入高一下學期的教材后,其實給學生和老師帶來很大的壓力,在很多地方,很多老師是不教這節課的,也教不好。”究其原因,不管是教還是學,《紅樓夢》的門檻都太高,不僅在文本上長達七八十萬字,在內容和藝術價值上也因為分量太重而成為各方鉆研的“富礦”,這些,都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畏難情緒,望而卻步。 王國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讓人眼前一亮。 “我在會上說,如果學生把整本《紅樓夢》讀完,那么這個教學任務基本上就完成了,簡單來說,就是讀,把這本書讀完。我的觀點是,通讀之后,你才有你的《紅樓夢》——首先,這本書這么厚,你能讀下去,讀完,就培養了你在閱讀上的耐心;其次,讀這么厚的書,你一定要制訂閱讀計劃,安排閱讀時間和進度,那么這將有利于你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后,讀完這本經典,肯定會從中受益,這就叫開卷有益。” 從2001年開始,王國文就在教學中研究和推廣“閱讀”,率先提出“語文課進閱覽室”計劃,合肥十中更是舉全校之力支持,與此同時,校園閱讀蔚然成風,創辦閱讀社團,開展閱讀活動,開發閱讀課程……激發學習閱讀興趣,豐富校園文化的一系列閱讀舉措紛紛落實下來。20年來,“閱讀”已經成為合肥十中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十中也榮獲全國首批閱讀推廣學校、價值閱讀示范學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名著閱讀教學實驗基地校等美譽。 在王國文帶領下,十中教師研究團隊在“閱讀”上不斷取得諸多佳績,伍旭清、劉嶠嶠、陳超男、丁聰、何宏林、劉暢等老師,或主持、參與了眾多省市級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和規劃課題,或在《中國教育報》《學語文》《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斬獲多項教學大獎。 十中學子也在“閱讀”領域笑傲群雄:在合肥市第十屆“暑假讀一本好書”征文活動中,合肥十中共有821名學生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其中獲一等獎203人,二等獎298人,三等獎320人,獲獎質量和數量均穩居合肥市第一;在第十二屆“人教杯”名著閱讀創意成果征集活動中,合肥十中14位學子獲全國特等獎和一二等獎,其中特等獎3名,獲獎質量和數量均全國首位;在2021年全國《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主題征文活動中合肥十中學子分別獲一、三等獎……學校每年舉辦一屆歷時一個多月的讀書節,創辦了年輪朗誦社、長路文學社、Find戲劇社、辯論社等閱讀社團,Find戲劇社榮獲2020年合肥市中小學社團展評一等獎……“閱讀興校”讓一大批學子也從閱讀中受益,并養成了終身閱讀的好習慣。 當初播下的一顆閱讀種子,終于長成了廣袤無邊的蔥郁森林。 在合肥十中教書36年,王國文與這所老牌名校已經有著不可分割的深厚感情,同樣,他希望這種美好的情感能在十中學子身上延續,“十中是一屆一屆學生成就的,他們通過自己的成長提升了十中的品質,每一個踏入十中校門的學生,都可以信任她,融入她,來到這里,不是簡單地做一個高中學生,而是要做更優秀的人,要自信地喊出這句話——今天我以十中為榮,明天十中以我為榮。” 闞渝佳:用最質樸的方式教書育人 ![]() “合肥優秀班主任”闞渝佳身上體現了十中教師團隊的風骨 一轉眼,闞渝佳老師在合肥十中的講臺上已執教了22年。 22年前,闞渝佳剛到十中時,正趕上這所老牌名校蓄力爬坡階段,篳路藍縷、抱薪傳火精神處處可見,被深深感召的她在此定下心,扎下根,“以做一位十中老師為榮”,在和十中風雨與共齊心向前的征程中,也漸漸領悟到“老師是做什么的”這一問題的質樸答案。 “那個時候,十中的教風、學風就很正,每個老師對自己的德行要求都很高,大家的理想精神、奉獻精神也最濃厚,我有時經常加班到披星戴月,年紀大的老師不會明面上夸我,而是會說,我們那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我覺得這句話,就是將我們這些后輩引為同道,讓人寬慰和振奮。” 走上班主任崗位的闞渝佳,曾遇到一個很現實的難題:當時的十中,位于合肥東區,周圍多是企業,班上很多學生都是下崗家庭,家長文化層次不高,對于孩子的將來沒有過高要求,“有個工作就好”,而學生呢,往往容易自卑,內向,不愛和老師和同學們敞開心扉交流,對外界抱有疏離的心態——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起積極正確的價值觀?成了她亟待破解的課題。 她對自己說,如果孩子是一塊被塵土蒙蔽的玉,我就要幫著去磨礪,如果孩子心靈受了傷,我就要想辦法去溫暖。 “我帶第二屆班主任時,班上有個男孩,家庭情況有點特殊,父母下崗,父親靠開出租車謀生,家里還有個智障的弟弟,這讓他的自卑達到了極點。他從不讓我去家訪,不想讓我看到他不為人知的家境,但是我很誠懇,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最后,他終于肯打開門讓我進去。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回報和認可。” 男孩在闞渝佳的溫暖下,像一棵遇到陽光雨露的小樹,終于舒展開了枝條,活潑潑地生長,“他在我的班上學了三年,價值觀帶正了,后來考上了安徽醫科大學,畢業后成了一名醫生,人也變的坦誠開朗自信,和以前那個自卑自閉的男孩相比,仿佛換了一個人。”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沒有驚天動地,唯有潤物無聲。在十中,老中青教師間的風骨傳承和精神接續從未間斷,涌現出一大批盡心敬業的“優秀班主任”、“最美教師”,他們以學識和才華贏得人們的尊重和喜愛,以人格之美樹立起名校名師的楷模。如高級教師石嵐,曾獲合肥市首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特等獎、市級優質課比賽二等獎等獎項,所帶班級多次獲得“合肥市優秀班級”及“紅旗團支部”榮譽稱號。整個教師團隊里更是群星閃耀:特級教師2人,一級教師122人,高級教師108人,省級教壇新星5人,市級教壇新星6人……近年來,學校教師每年有百余人次或榮獲“安徽省優秀教師”“廬州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或榮獲各級優質課等業務大賽全國特等獎、省市級一等獎等獎次;學校連年獲得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學校教學管理、學生學業成績和教師專業成長專項優勝獎等。 闞渝佳的骨子里,保留著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去蕪存菁,返璞歸真,在她看來,“教育就像農民種地一樣,要起早貪黑,用最質樸的方式去做人做事。”而她寄予即將在新學期走進十中校門的學子們的話,也平和溫婉卻直擊人心:希望在十中遇見最美年華時的你們,希望你們在十中的三年里,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見到動人的風景,成為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終身運動者、優雅的生活者,你們終將創造屬于十中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這,也是合肥十中“德育為先、教研教學為本”理念的最好體現。 ![]() 責任編輯: 靜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