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之下,廣大民眾積極采取居家隔離、減少外出等方式,其中不乏患有房顫等心血管慢性病的患者。房顫患者疾病突發率遠高于常人,需要做好預防。那么,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特殊期間,房顫患者要如何預防疾病突發,進行疾病管理呢?
 

6月6日,第10個中國房顫日之際,安徽省房顫中心圍繞“關注房顫,預防卒中”主題,通過一系列的義診、患教等活動,提醒房顫患者及公眾提防疫期間不要忽視房顫,規范抗凝降低卒中風險。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房顫中心聯盟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嚴激教授。
 

正確認識房顫,規范抗凝治療
 

嚴激教授提到,房顫是一種嚴重的心律失常,它雖然不會立刻致死,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房顫引發的最主要危險是卒中及心衰。隨著年齡增加,房顫發生的概率也會增加,因此要早預防、早治療。
 

 
 

現階段,我國治療房顫的主要方式有微創手術及藥物治療。據介紹,現階段臨床上常用的口服抗凝藥有兩大類,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例如利伐沙班等)。作為傳統的抗凝藥物,華法林需要患者定期強制監測國際化標準值INR,而且抗凝強度容易受到多種藥物及食物的影響。“與傳統抗凝藥物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藥療效相當,且安全性更高,受限制因素較少。近期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新型口服抗凝藥不需要患者經常去醫院檢測,患者可以一次性拿取3個月的藥量,每天口服一至兩次,配合左心耳封堵、導管消融等其他方式,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抗凝治療效果,這也是房顫中心大力推動的抗凝治療方式。除此之外,現在還有新建的‘互聯網醫院’,能夠網上為患者配送藥物。” 嚴激教授談道。
 

嚴激教授強調,房顫患者除了按時按量服用藥物,保持藥物的連續性外,也應時刻注意自身的生活習慣。“保持健康飲食,每天適量運動,盡量不熬夜,維持情緒穩定,這些都有助于避免房顫的誘發因素。普通群眾也應注意自身血壓、血糖、血脂的數值,各項都達標,自然可以有效防治疾病發生。”
 

打通基層醫療樞紐,完善房顫診治體系
 

除了通過宣教活動幫助患者規范治療,房顫中心也在持續構筑房顫疾病診治網絡體系,將房顫管理扎根基層,助推規范治療。安徽省房顫中心在2019年4月成立省級聯盟之后,一直積極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促進上級醫院與基層醫院緊密合作與互動。
 


 

疏通基層房顫診治樞紐是構筑房顫診治體系的重要環節。通過參訪學習、遠程醫療等多種形式,上級醫院可以為基層醫院進行技術指導、業務培訓和質控管理,同時提供會診并協助下級醫院制定治療方案,幫助基層醫生提升對房顫相關疾病的認知、診療及專科管理能力,做好房顫防治宣教,讓基層患者可以就近獲得及時規范的診療。有條件的基層醫院參與房顫專病中心建設,與上級醫院建立遠程心電網絡,進行房顫初步識別。上級醫院與基層醫院形成聯動后,可以逐步建立房顫相關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形成有效的雙向渠道。


“房顫診治體系的完善可以為患者提供更規范化的治療,用更好的藥物介入外科手術,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患者不同的階段提供更適宜的治療方法,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嚴激教授談到。


據了解,通過6年的推進,目前安徽省房顫中心認證單位已有34家,房顫中心建設單位13家。
 

嚴激教授表示:“構建房顫診治體系會為患者的治療帶來更多便利,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公眾的房顫知識宣教。房顫知識宣教活動應該是一個持續、深入、細化的過程,新藥、新的治療方式需要積極、規范推廣,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應對房顫有正確的認知,做到‘革命重擔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擔子’。”

 

責任編輯: 雨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