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海爾生物敲鑼上市,成為科創板第一個物聯網科技生態品牌。媒體評價這是“物聯網新物種的正式落地”。海爾毫不掩飾要成為物聯網轉型的生物科技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的決心,這是海爾新的“生命線”。  

  從最開始的外國企業封鎖超低溫冰箱后的追趕填空,到后來的生態化布局的搶拍超速,海爾越來越懂“物聯網”——物聯網是方向,也是破解難題的方法。  

  2005年10月,海爾醫用低溫科技成立,海爾正式進軍生物醫療領域,這就是“海爾生物醫療”的前身。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家公司的表現決定了海爾能否實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雄心和愿景——“書寫全球制冷行業華麗篇章”  

  生物醫藥產品的低溫存儲是關乎我國傳染病預防體系和疾病檢測與治療體系能否發揮正常效力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海爾生物醫療也在思考:低溫制冷冰箱,除了放在醫療和科研機構用于存儲,還能為社會創造什么價值?  

  這種表現為自驅力的思考方式源自海爾“人單合一”思想。該思想模式下,每個海爾員工都被鼓勵直接面對客戶、創造價值;由此,海爾內部孵化出4000多個創業公司,被稱之為“小微”。哪怕是2個億注冊資本的海爾生物醫療在海爾集團內部也是“小微”。  

  海爾從不缺乏變革力,但一直在謹慎地改變。張瑞敏在2000年就意識到互聯網會給大公司商業模式帶來壓力,這與當時世界頂級公司的認識一致。但海爾的超前之處在于,在許多公司還在追趕互聯網經濟時,海爾在為下一個經濟形態——物聯網經濟做準備。很明顯,在創新發展節拍中,海爾“搶拍”了。  
 


  2011年也是海爾生物醫療物聯網模式的起點,它推出了生物樣本庫信息管理系統,隨后不斷地帶升級。直到2018年推出血液網和疫苗網,才是真正的融合物聯網技術。2019年初,海爾又創新地提出適應物聯網時代引爆的生態鏈小微群(簡稱“鏈群”)組織體系,以滿足用戶需求和體驗迭代。  

  與其說海爾花十九年時間孵化一家上市企業,不如說它造了一個物聯網新物種。它生于不服的情緒與急迫的情勢,起始于海爾熟悉的領域,卻在“人單合一”管理模式影響下實現了跨文化、跨領域、超速度的轉型發展。如果隨著時間流淌而視,會發現海爾生物醫療的每一步都連著“人與物”,連著時代與社會的需求,海爾把這件事孵化成功是可預見的。  

  最終扛旗的不是品牌也不是技術,而是萬物互聯的生態。  
 
責任編輯:小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