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時而人頭攢動,這里時而寂靜無聲,這里高樓與老屋并存,現代化與回憶感并肩并不是什么難事。
這里是三里街,在這里,新舊交疊的印記,總是在不斷碰撞。這一頭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永遠在修繕和改造的道路,那一邊是紅磚樓、老小區和破敗的廠房。
在不斷新生的同時,三里街完整地保留下自身的粗糲感,野蠻生長,活得自在又瀟灑。
01、在塵土飛揚中,初識三里街
三里街站,到了。在揚起的塵土里,三里街的骨骼逐漸清晰明了。作為老城核心區域之一,這里的小區和道路在不斷拆遷、重建和改造。
破碎的紅磚房已人去樓空,和背后的新建筑形成強烈的對比。斷壁殘垣上,卻生長出綠色的新芽。
蚌二小的門口,建筑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挑了一個周末去,沒看得見放學時在門口等著的家長還有一窩蜂跑出來的孩子們,背著大大的書包。
02、曾經的三里街
從三里街站地鐵口出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墻上的“老機場往事”。
上面敘述了三里街機場的發展歷程。三里街機場始建于1934年,建成后一直用作軍事用途,直到解放以后,機場又被重新使用起來。1977年底,合肥機場遷址駱崗,三里街機場移交省體委使用。后來,這里一度成為省體育運動學校。
除了老機場,三里街曾經還是著名的工廠區,輪胎廠、木器廠、禽蛋廠、家具廠……那個時候的三里街,轟轟烈烈,充滿青春和理想。
“燈塔”牌鮮橘水、“烏梅”汽水、“雪菲力”飲料,這些老合肥人記憶里的好吃的,都是好華食品廠生產的。而廠址,就選在當時的三里街機場路口。
好華食品廠的產品@文藝合肥
如今的三里街,依稀還能辨別出昔日工廠區的影子,雖然曾經的廠子大都已興衰消失,但記憶仍在這里復蘇。
路過的老人看見我在拍照,熱心地說起八卦來,“以前是個油廠,后來老板不曉得跑哪里去了,留下這么一個廠子……”,斑駁的鐵銹痕跡,隱隱約約還能嗅到過往的痕跡。
在網上檢索,發現了這樣一條信息,大概可以推測出,這里的前身應該就是嘉利華油脂飼料有限公司。衰敗的理由,我們不得而知。
03、汽配城和老小區
三里街,還是汽配城的天下。
看起來技術熟練的修車師傅,一回頭是一張桀驁卻稚嫩的臉;橫插十五停著的汽車讓道路并不暢通,空氣中彌漫著汽油的味道,這也是用力生活的味道。
三里街的老小區很多,鐵路一村、鳳陽一村……退休的大爺大媽,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里的小孫子,傍晚時分的小區門口,大爺大媽們一手逮著孫子,一手拎著菜或鹵味,交流著這平淡無奇的小日子。
菜市場是必不可少的,老面饅頭、烤鴨、夫妻肺片,紅紅綠綠的招牌,鮮艷得奪人眼球。
為了爭奪客戶,賣水果的攤販也使出渾身解數,你賣九塊錢一斤?那我就賣八塊,你賣八塊一斤?五塊錢一斤你拿走吧。
你來我往之間的,都是生活的門門道道。
無論在哪,都能見到圍桌而坐的老人們。
在街頭,三輪車頭前,隨意搭起的一張桌子,不知道誰帶來的撲克,吆喝聲不斷,引得不少路人駐足。
看似不起眼的小區大門口,實則臥虎藏龍,舉著相機的我好像誤入了江湖之地,站在我面前的,不是下圍棋的大爺,而是兩個幫派。
買大饃回去的路上,也忍住不看看棋,不知道大爺回家的時候,會不會受到奶奶溫柔的“責罵”。而棋盤上的對弈,也是“殺氣肆意”,毫不讓步,看似平常的棋盤棋子,在這一瞬被賦予了江湖意味。
04、處處迸發著生命力
三里街,處處都在迸發著生命力和新的活力,就像是這株銀杏一樣,帶著希望和輪回的永生,枝繁茂密。
老街巷里,藏著老合肥zui地道的原住民,生活在這里的時間就是被剪碎的光影,拉的悠長。
悠閑的下午,悉心照料自家小菜地的老人,攜手向前的一家人們,一根香腸就能開懷大笑,這樣鮮活的場景好像每天都會發生,日復一日,偏安一隅。在這一瞬間我想清了生活的意義。
廢舊臉盆、各式各樣的桶啊缸啊,都是不會閑置的,種上常吃的蔬菜,白菜、大蒜、香蔥……綠油油的,看著就叫人心疼。炒菜的時候,隨手摘上幾片洗了吃,美味又健康。
街角的拐彎處,是小時候總是被媽媽拖著去剪短的老式理發店,現在的顧客已大都是老人。
老合肥對
美食的追求在三里街仍展現地淋漓盡致。小有名氣的小蘇北京烤鴨,咸香流油,雖不至于大排長龍,但也是絡繹不絕了。來往的都是熟客,手起刀落間話兩句家長里短。
還有來的路上,司機師傅大力推薦的王連友鹵蹄膀。
在街上閑逛,看到了這樣可愛的一幕。小小的車子,也不忘在后座放幾個孫子喜歡的玩偶,HelloKity、小黃鴨……在這樣氛圍里成長的孩子一定很幸福吧~
最后,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組照片的對比。上面這張圖,是在2019年,下面的則是在2021年,不久前。綠色的安全網拆了又安,新的建筑物不斷拔地而起。
就像是三里街,永遠在變幻。
三里街就像一塊海綿
汲吸著我們洶涌的記憶潮水
無限堆疊的建筑
無限反復的日常
構成了此刻的三里街
也構成了東城人的獨家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