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聽聞廬陽區消息,今年開始,實施淮河路步行街西延,激活老市府廣場,利用原市政府辦公樓打造城市記憶博物館。西延的這條不足四百米街道上,坐擁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江淮大戲院(主體建筑)”、合肥市區首批歷史建筑“合肥市政府原辦公樓”,東西毗鄰縣橋遺址(與阜陽路交口附近)和十字街(與宿州路交口附近),其附近又有花園街、市委大院、安徽日報社、合肥大廈等城市記憶地點……與步行街串聯在一起,更能彰顯老城歷史的厚重,提升街道的品質和“顏值”。
圖|2021年合肥市政府原辦公樓攝影@淝南居士
不過引起筆者注意的是,老市府以北地區還藏著一些“背街小巷”。具體范圍是,東至宿州路(舊北大街),南至淮河路(舊文昌宮街),西至阜陽路(舊縣橋街),北至壽春路(舊同春巷)。而且,它們的名字特別有意思,這點筆者在此前《合肥數字地名:穿越時空,從一到萬!》一文稍有提及。接下來,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
圖|2021年老市府以北地區攝影@淝南居士
文昌宮街
在了解小巷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認識一下“文昌宮街”。文昌宮街(今淮河路,阜陽路至宿州路段),顧名思義因街北“文昌宮”而得名,在《合肥縣志》中此街被記作“十字街西”。人們的記憶里,歷史上的文昌宮街不過是金斗河北岸的一條“平平無奇”的土街,路面坎坷不平,寬僅約六米。
圖|1952年合肥市街道簡明圖(局部)(來源|資料圖片)
相比之下,這條街道上的建筑卻顯得非常出眾。前文提到的文昌宮,又名梓潼觀,“宋(代)建,(清)乾隆時重修”,祀奉文昌帝君(即文曲星)。“嘉慶六年(1801),追封三代,神用木主”,“歲祭以春秋仲月(即農歷二、八月),禮同關(帝)廟”。抗日戰爭前漸廢,遺址上曾一度設為菜市。1956年,遺址上建江淮大戲院。
圖|2021年江淮大戲院攝影@淝南居士
西側相鄰子胥臺,又名五相公臺,祀奉吳國大夫伍子胥。據府志記載,曾經在“廬州城內,肥河岸上”有一座“子胥廟”,每至“朝暮潮時”,河水“鼓怒而起,至其廟前,高一尺,廣十余丈”,很快又平定下來,人們認為與“錢塘潮水相應”,至于廟臺關系,《縣志》則稱“或后廟廢止存臺”。清時,子胥臺為玉虛觀,民間俗稱“中圣宮”,舊有十三踏(臺階)。1956年,遺址上建市政府辦公樓(東首)。
圖|2021年鳥瞰老市府攝影@淝南居士
特別要提到的,合肥八大(同鄉)會館之中,便有兩處坐落在這條街上——福建會館(天后宮)和江西會館(萬壽宮)。其中,萬壽宮為“八方會館規模最宏偉者”,而天后宮則是合肥城里早期戲曲演出場所之一。此外,子胥臺西側還有一座祀奉明代知府王俸的“王公祠”。文首提到的市政府原辦公樓和江淮大戲院,以及消失許久合肥劇場,則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建筑了。
圖|1950年代江淮大戲院來源@資料圖片
花園巷
筆者在行走小巷時,發現附近地名牌標注有“花園西街”的字樣,老地圖中也有注“花園街”,無論追溯歷史還是地名現狀,花園西“街”或者花園“街”是錯誤的,合肥的“花園街”應該指的是今天的阜陽路南段(淮河路—長江中路),1995年曾以“花園藝韻”入選合肥十景。而這里的“花園西街”正確指向應該是附近的“花園西巷”,與之對應的還有“花園東巷”。
圖|花園西巷攝影@淝南居士
兩者本來是合為一體的花園巷。說起這里的“花園”,比花園街建設要早千年,據民間相傳,吳王楊行密曾為其女百花公主,在此修建府邸花園。距此不到二百米,在當年百花井巷內還有一口古井,亦傳與百花公主有關。清時,《合肥縣志》中記作“一條廠巷”。時間轉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因壽春五巷至壽春四巷之間進行建設,留存的巷道被分為了東巷和西巷,東巷連接宿州路,與撮造山巷相對,西巷連接阜陽路,與市政協原機關大門相對。
圖|2018年花園東巷攝影@淝南居士
再來說一說這個清代的“X條廠巷”,筆者曾在網絡上檢索一番無果,似乎是合肥的“獨創”。從字面上,這里的“廠”所指不太清晰,當初熊態老師《合肥老城志略》對于這點尚未作考證。筆者在結合史料和地理因素,妄作猜測可能是指“(養)馬廠”,該區域偏于鬧市以北,可直通拱辰門,而五條廠巷(今壽春路,阜陽路—宿州路段)又臨近需求量較大的教場(今市體育場附近),以“馬廠”命名的街、巷(胡同)亦非新鮮。又據《縣志》,明代洪武初開始,“戰馬養于天下”,要求民間“代官養馬”,亦設馬廠,時有二十一所。比如我們熟知的女人街,舊名便是“小馬場巷”,曾設有牧馬場(廠)。
圖|花園巷攝影@淝南居士
魯班廟巷
“一條廠巷”浮出水面,“二條廠巷”自然不甘落后,今日魯班廟巷是也。同花園巷的命運,魯班廟巷西段(壽春五巷—壽春六巷),亦因1986年興建住宅小區而消失,今保留100米左右的東段(壽春五巷至壽春四巷)。筆者注意到,1949年《合肥市區圖》中曾將花園巷中、西段(壽春四巷至阜陽路)標作“魯班廟巷”。
圖|2018年魯班廟巷攝影@淝南居士
魯班廟巷自然得名于“魯班廟”,其遺址在小巷東口,即今六安路小學(壽春路校區)南教學樓附近。魯班想必大家非常熟悉,這里不多作介紹了。據本地報刊曾采訪民俗專家牛耘了解到,每年農歷五月初七和六月十三,即魯班的祭祀、誕辰日,廟里香火最旺,全城木工、泥瓦工、石匠等停工休業一天,齊聚上香參拜。當時,民間亦有“魯班會”組織,魯班廟即會址。
圖|2018年魯班廟巷攝影@淝南居士
南北小巷
從“二條廠巷”開始,二、三、四等三條小巷向東均通往“橫巷”,即今壽春四巷。向西原可通縣橋街(今阜陽路),后因“臨街建房阻塞”西首。橫巷南隔花園巷與“中圣宮巷”斜相對,中圣宮巷,今愛西華大廈與老市府交界附近。在江淮大戲院東側,還有一條“文昌宮巷”,自花園巷通往文昌宮街。兩巷將中圣宮、文昌宮、民居進行了劃分,在后來的大建設中逐漸湮塞消失。
圖|橫巷(壽春四巷)攝影@淝南居士
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壽春路”的建設,又在住宅區中派生出一些小巷,比如壽春五巷、壽春六巷等,均起于壽春路終至花園巷。文革期間,二巷一度又隨主路改為“向陽X巷”,而壽春六巷曾短暫更名“魯班廟巷”。在翻閱老舊地圖中,不難發現南北巷道數條,有些似與前句的幾位走向重合,苦于沒有巷名,資料考證無果,故不作詳談。
圖|2018年向陽五巷(壽春五巷)攝影@淝南居士
東西小巷
最后再來解決一下,三條廠巷、四條廠巷的問題。這兩個小巷各有一個富有哲理的“藝名”——意誠巷和正心巷,取義自《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誠”。其遺址,在今壽春四巷中經壽春五巷,西至壽春六巷(今“壽春支巷”可能是其中一巷遺址,待考)。1989年的《安徽省合肥市地名錄》中,意誠巷、正心巷、魯班廟巷被列入“廢舊街巷”名錄之中,不過魯班廟巷好找,意誠、正心二巷早已難尋。
結語
文章到這里告一段落了,老市府以北的背街小巷也作了一一介紹。筆者曾多次前往實地探訪,最近的一次,據視線所見,小巷要比之前整潔干凈了許多。可是,魯班廟巷西首墻上的舊鐵牌不知去向。也許清潔人員的疏忽,一些碎冰凝結在了新鋪的地磚上,來往行人極易滑倒,似乎給“老城更新”扣了幾分。細節決定一切,“更新”容易,“可持續”和“便民”需要再用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