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在倡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弘揚文化精神、培養文化自信的今天已經不僅僅是城市中的交通工具,更是宣揚城市文化的新載體。
寬敞的地下車站,不僅能為成千上萬的市民提供便利,還內涵著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蘊,已然成為了一座城市的新名片。
每天穿梭在各個地鐵站忙碌上下班的你,是否曾注意過頭頂獨出心裁的設計和身旁精心打造的文化墻呢?
被賦予了各色內涵的地鐵站猶如一座座“地下文化館”,今天小編就帶你實地采拍,探尋合肥地鐵重要文化站點,悉數你不知道的城市文化。
地鐵站成為“地下文化館”
1號線
包公園
包公園站圍繞包公文化和廉政文化,以大型鍛銅浮雕“包公生平故事”為主體,輔助以“包公臉譜”裝置藝術、“清風柱體”裝飾、“包公故里、清風熱土”公益海報,塑造包公園站的整體文化氛圍。
(“包公生平故事”)
(“包公臉譜”)
(“清風柱”)
合肥南站
合肥南站作為近年來合肥新興建起的動車站,其地鐵站點裝飾布局寬敞大氣,采用純白的色調給人以清爽利落的感覺,猶如清風,讓旅客進站便能感受到合肥大湖名城的氣勢,干凈整潔。
合肥火車站
與合肥南站大片的純白氛圍不同,合肥火車站采用了中國紅的配色,向四海來賓,傳遞合肥市民的熱情以及這座城市的活力與朝氣。頂部呈拱型,仿似傳統老火車站的造型,彰顯了合肥這座老火車站的歷史,古樸又創新。
2號線
科學大道
科學大道站概念主題——“科技”
設計理念:源于站點周邊環繞的大多是技術創新園,以科技環和鍵盤為原型,演變成天花造型,營造出科技感,與科學大道的地名相呼應。
(科學大道站“科技環”)
大蜀山
大蜀山站的概念主題——“玉蘭綻放”
設計理念:1984年9月25日,經過合肥市九屆八次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廣玉蘭為合肥市市樹,大蜀山站通過仿生手法,采用鋁合金折疊出玉蘭花瓣,將大自然引入地鐵,營造出合肥生態宜居之城的內涵。
(大蜀山站“玉蘭綻放”)
蜀山西
蜀山西站概念主題——“蜀山競秀”
設計理念:將大蜀山山體的三角造型作為設計元素,在天花處理上采用AB區布局,兩側共性區采用方通平鋪,中間個性區做局部抬高,空間以綠色為主色調,體現大蜀山蔭澤后人。
(蜀山西站“蜀山競秀”)
王崗
王崗站概念主題——“齒輪螺帽”
設計理念:凸顯工業歷史,以鐵路軌道、老工業廠房外墻磚及齒輪螺帽為原型,演變成天花造型,營造出工業古樸厚重感。
(王崗站“齒輪螺帽”)
東五里井
東五里井站概念主題——“家風家訓”
設計理念:出自《論語》《孟子》《莊子》等古籍的名言和孔融讓梨、三顧茅廬、鑿壁借光等典故的壁畫讓市民在乘車時接受傳統美德的熏陶,充分展示“皖人、皖風、皖訓”風采。站廳天花板與其他站點略有不同,類似于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整體呈赭黃色,古色古香,成為“家風家訓”風格的組成部分。
(東五里井站“古香屋頂”)
四牌樓
四牌樓站的概念主題——“時尚節拍”
設計理念:四牌樓站造型上從極富動感的彩帶中尋求設計靈感;顏色上從絢麗多彩的現代服裝中提取顏色,將商業符號“條形碼”與商業色彩相結合,用于天花及柱面上。通過造型與色彩的搭配使用將車站空間明快炫彩的商業氣息表現的淋漓盡致,與車站所處地段氛圍相呼應。
(四牌樓站“時尚節拍”)
三孝口
三孝口站概念主題——“三張孝母”
設計理念:從三孝口故事傳說作為切入點,將代表幸福平安的中國慈孝文化符號進行抽象提煉并應用到天花中,柱面通過剪紙手法將三孝口“三張孝母”的故事融入到柱面設計中,可以看作是文化藝術的表現,同時也與概念主題相吻合。
(三孝口站“中國結”)
三里庵
三里庵站概念主題——“書藏古今”
設計理念:從代表古書籍裝幀出發,結合中式木質機理將博古書架抽象提煉,古書裝幀運用于柱子,博古書架運用于天花,柱子藏于天花,寓意藏書,與三里庵文化定位契合。
(三里庵站“書藏古今”)
3號線
工大翡翠湖
工大翡翠湖站以“科教之城文化未來”為主題,著重展現我市深厚的科教文化以及對區域中學子的精神關懷與情感激勵。
站內《逐夢青春》文化墻通過捕捉豐富的校園生活,以豐富的校園生活情景情境為元素,將豐富的故事性與觀賞的藝術性進行有機的融合;通過材質的對比與變化塑造出深厚文化積淀感與充滿朝氣的時代感的統一。同時,倡導廣大市民乘客走上不斷學習的道路,爭做新時代學子,共圓中國夢的多彩篇章。
(工大翡翠湖站“科教之城文化未來”)
圖書館
圖書館站以“知識海洋,盡情遨游”為主題,著重體現書香文化,實現勸讀、勸學的文化作用與價值。
站內文化墻《開卷有益》展示了從書中迸發出來的知識可以將我們帶到另一個時空當中,讀書中可以感受到攀登知識高峰的艱辛、可以感受到求知探尋的快樂,可以帶來朋友間的交流和感悟,還能帶著我們一起乘風破浪盡情翱翔。
(圖書館站“知識海洋盡情遨游”)
合肥大劇院
合肥大劇院站以“文化中心,對話交流”為主題,著重體現合肥大劇院在對外文化交往和內在城市文化建設中具有的旗幟性作用。
站內文化墻《大音希聲》以東西方文藝中使用的樂器的交融隱喻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畫面中包含了東西方不同藝術形式中大量出現的樂器。文化墻整體采用具有較高觀賞性和形式感的金屬掐絲工藝和彩玻鑲嵌進行展現,形成文化交融的崇高儀式感。崇高的藝術不需要特定的形式,最美好的音律也非一個畫面全部承載,所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合肥大劇院站“文化中心對話交流”)
市政務中心
(市政務中心站“愛蓮說”)
工大翡翠湖站以“廉潔文化,合肥風貌”為主題,以蓮花為視覺元素進行創作,展現合肥廉潔文化的城市精神風貌。
本站的文化墻《愛蓮說》以“蓮”喻“廉”,不局限于展現蓮花的形態或廉潔的文化概念,而是將進一步將廉潔的結果——政清人和、美好生活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以精巧的藝術構思、精湛的創作工藝和優美的藝術語言,為乘客帶來美好的觀賞體驗。
職教城
(職教城站“大國工匠傳承之路”)
職教城站以“大國工匠傳承之路”為主題,充分展現合肥職教基地積極探索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為建設職業教育大省、服務地方經濟、培養優秀技能型人才做出的巨大貢獻。
站內文化墻《匠心傳承》以合肥的工業科技成就、匠人成長之路和匠人精神源流作為合肥時代匠心傳承的集中體現進行展示,形成文化線索與空間序列,并以特別的鑄造工藝的方式達成與空間環境的最佳結合。
地鐵站展示合肥文化精神
如今的地鐵,既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節點,又是現代城市的獨特風景線,體現著一座城市最直觀的文化面貌。
合肥的地鐵和國內其他城市一樣,上述的文化站點在建設之初就別具匠心的設計了裝飾布局和要賦予的文化內涵,但與已經有著數十年地鐵發展歷史的城市不同的是,近年來才興起的交通方式使得合肥的地鐵文化在彰顯城市歷史的同時,更多體現出的是大湖名城的青春與朝氣。
合肥,這座正在冉冉升起的新一線城市,隱于車水馬龍之中的“地下文化館”就是新時代里對城市最好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