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聊起合肥,總能聽到身邊的人說起:如果你走在合肥的原野上,你會遇見一個個隆起在田間的碩大土墩。這些土墩上面長滿草木,有的已經成了田地或建起民居……
但是,你可不要小瞧這些土墩,看是尋常。其實,當你走近探尋,你就會發現,它們竟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名詞解釋:墩“墩”,在古代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東漢的許慎在《說文》里解釋道:“墩,平地有堆。”墩,土堆而成的高臺,高居其上免受水患。在古代,墩臺也是城鎮防御工程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史記》里記載:“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烽,土櫓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則舉之。”每當敵人侵犯,夜間士兵在墩臺上點燃火把,白天在墩臺上放煙,便于快速傳遞軍情信息。
今天
小編將帶你一起
解開合肥那些“墩”文化
第一篇章
五里墩:昔古烽火墩,今五里飛虹
五里墩是因距離合肥西平門五華里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戰略重地和交通要道。古時候每當有敵人來侵犯,夜間就會有士兵在墩臺上點起火把,白天在墩臺上放煙,起到了快速傳遞軍情信息的作用,是打仗的重要據點。
如今,人們提起合肥的五里墩,腦海里首先浮現的便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五里墩立交橋,被稱為合肥的“五里飛虹”。尤其是在燈火輝煌的晚上,立交橋上燈光絢麗,仿佛彩虹貫穿,猶如氣吞山河之勢,震撼心間。“五里飛虹”的雄姿如同一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展示出合肥的千年歷史畫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從老合肥的大西門一直往西,
因為是從合肥城區通向大蜀山的路,
所以叫蜀山路。
算是合肥往西的唯一一條道路。
1980年左右,
蜀山路上只有進出城的行人,
那時候的五里墩,向北的道路還不太暢通。
當年的蜀山路還是很荒涼的
真正繁華起來
是上世紀90年代
以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為節點
五里墩立交橋·發展史五里墩立交橋始建于1995年6月,歷時半年,完成主體工程,次年5月全線通車。是一座四層互通式立交橋,地上三層,地下一層,橋梁面積為4.2萬平方米,占地8.9公頃,其中最高層的匝道距離地面有21米,大大緩解了西城區通向東西南北的交通壓力。它的原設計單位是上海城建設計院,原主要施工單位是中鐵四局四公司。
圖|修建中的五里墩立交橋來源@資料圖片
1995年8月,五里墩立交橋建設者中鐵四局工人在合肥市首座立交橋工地,冒著高溫,人拉肩扛使鋼筋籠就位,火熱的施工場景至今仍留在很多老合肥人的記憶中。
1996年5月,坐落于長江路上的合肥市第一座現代化立交橋竣工了!合肥市民萬人空巷,爭相前來目睹它的風采。
五里墩立交為四層互通式立交,在剛投入使用的兩三年,許多市民甚至業內專家都認為,五里墩立交的建設對于當時來說“太超前”了。
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讓三里庵煥發了生機。2004年,國購廣場在這里正式建成營業。
國購廣場和之心城等大型綜合體的建成營業,也帶動了周邊高檔寫字樓的建設運營。國元證卷、合肥科技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入駐,加上地鐵三號線的開通,為三里庵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里墩立交橋·大心臟從空中俯瞰,五里墩立交橋如同“心臟”,連接長江路、合作化路高架、長江西路高架、南一環、西一環等各個方向的“大動脈血管”,伴隨著“心臟”的收縮和舒張,保證了“血液”的正常循環流動。
圖|五里墩立交橋來源@
安徽生活網特邀攝影師MR.D
如今,合肥的立交橋和高架橋縱橫南北,貫穿東西,構造出一個新合肥。在五里墩立交橋的輻射帶動下,蜀山區五大商圈齊發展。往南,被譽為安徽“陸家嘴”的天鵝湖金融商務區正在形成;往西,蜀山經濟開發區內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核心區、中國(合肥)工業設計城等產業載體,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加快蜀山區形成開放型經濟的新引擎。
圖|五里墩來源@今日蜀山
圖|五里墩電信大樓來源@
安徽生活網特邀攝影師MR.D
圖|合肥環球中心來源@安徽生活網特邀攝影師MR.D
圖|俯瞰電信大樓來源@安徽生活網特邀攝影師MR.D
圖|俯瞰蜀山區來源@安徽生活網特邀攝影師MR.D
五里墩街道·老合肥的煙火氣
“白墻黑瓦馬頭墻,院落廳堂兩廂房”,青陽北路沿街商鋪墻體設計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與徽派文韻,使之成為三號線地鐵出入口的一道靚麗風景。
五里墩街道為了慶祝國慶和中秋節掛起了大紅燈籠,兩邊的花草也修剪的整整齊齊!
青陽路社區街道采用徽派風格的設計理念,墻頭引入徽派竹節小瓦,墻面采用真石漆制作工藝,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24個舍己孝親(“負米養親”、“鹿乳奉親”等)的故事。
飛虹菜市場依舊是那么熱熱鬧鬧!
五里墩立交橋橋下人氣也是杠杠的,竟然斗起了地主!
街采·五里墩的記憶“我是2014年來到的合肥,不是合肥本地人,那時的合肥地鐵還沒有建好,但是,相對于其他地方,14年五里墩的交通已經很便利了,我來合肥主要是做點小本生意,因為五里墩立交橋下面擺地攤不收費,所以賣一些自己種的烤紅薯。(烤紅薯8塊一斤哈)“
——市民張大媽
“我是合肥本地人,年輕那會,五里墩還沒有立交橋。那會的五里墩在合肥算是很偏了。蜀山路上也只有三里庵、五里墩、七里塘這樣的路口才有商鋪和民居。現在五里墩立交橋建好了,交通便利了,人多了,但我年紀也大了,所以在橋底下面擺地攤賣一些自己家里種的蔬菜。(擺攤不收費,還冬暖夏涼!)”
——市民劉大爺
結束語五里墩立交橋的建設,讓三里庵、蜀山區、乃至合肥都煥發了新的生機。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五里墩立交橋,被合肥人驕傲地稱為“五里飛虹”。從墩臺變為立交橋,從軍事設施變為交通要道,這就是五里墩立交,伴隨一代代合肥人的成長!
一個城市的發展,猶如駛過的時光廊道,像是映射著每個人的成長奮斗史。對于土生土長在合肥或是背井離鄉因為工作生活在的合肥這座城市的人們,總能找到他與這座城市的關聯點!
所以,這里已經不僅是蜀山區的一處地標,也是合肥的標志性建筑,未來它將帶給合肥人更多美好。
|今日話題|
#在合肥,還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墩“
你還知道哪些?#
快來評論區,說出你的答案吧!
❀
撰文✎小王
圖片、視頻✎今日蜀山、蜀山發布、攝影@小王、安徽生活網特邀攝影師@MR.D、安徽生活網特邀攝影師幾葦、資料圖片
參考✎《蜀山發布》、《安徽
新聞》、《今日蜀山》、《文藝合肥》、往期文章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